李主任门诊
医院
主任医师李慎果
读者咨询
张淑兰已回复李主任:您好!
我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生活紧张,身体瘦弱。退休后,体质好转。75岁以后,又开始瘦弱。最近,社区医生检查我的小腿(最大周径过短)和双手握力(过小)后,考虑我有肌少症。请教专家,这是什么病?如何防治?谢谢!肌少症是30年前(年)提出的一种与增龄有关的老年常见疾病。年欧洲专家发表肌少症共识,界定了该病的定义。年被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编码中,编码为M62.84。据估算,现在全球约有肌少症患者万人,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4%~33%,80岁以上人群为50%~60%。肌少症是导致老人跌倒、残疾、生活质量下降、慢性病管控失利、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是老人健康下滑的拐点。近10年来,肌少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成为老年医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热点。肌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病因有多种,但何因为主,亦正在研究中。年国家卫健委启动老年肌少症预防干预项目,组织全国专家反复研讨,制定了“预防老年人肌少症核心信息中国专家共识()”。核心信息主要有9条:1.增强公众对肌少症的科学认识;2.早期识别危险因素;3.筛查、干预患病人群;4.培养运动习惯;5.膳食平衡:6.慢病管理;7.警觉体重下降;8.谨防跌倒;9.避免绝对“静养”。在当前尚无老年肌少症预防指南的情况下,这9条核心信息成为预防肌少症的权威科学依据。肌少症的诊断依据是骨骼肌(ASM)的变化,即肌肉数量(重量或容量)减少及质量下降、肌力下降、躯体功能下降三个方面。一般具备肌量下降一项,诊断即可成立;肌量、肌力两项均下降,则为多数肌少症的典型表现;如患者出现躯体功能下降,则表明肌少症已进入严重程度。为了迅速将肌少症的筛查干预普及到基层卫生机构,我国专家同意将一些通过简易方法证实有肌量减少现象的老人,冠以“可能肌少症”的诊断。目前,测定肌量是采用双能X线吸收成像(DXA)或多频生物电阻抗测定(BIA),简易方法是直接测量小腿围(男34cm、女33cm为低下);检测肌肉质量多用MRI、CT、超声方法,观察脂肪和水分的含量及组织纤维化程度;肌力检查常用双手握力(男28Kg、女18Kg为低下);躯体功能常用体能状况量表或测量、6米步速(1.0m/s为异常)及5次起坐试验(≥12秒为异常)。预防肌少症以运动加膳食的联合措施最为有效。
运动包括有氧运动(散步、快走、慢跑)及抗阻运动(靠墙蹲、坐位抬腿、拉弹力带)和平衡运动。每周活动3天以上即可获益。避免久坐久卧及病伤、手术后的绝对静养。
合理膳食应做到品种多样(肉、蛋、奶、豆类、果蔬、坚果),保证总热量及蛋白质(优质蛋白)的供应充足。海产品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营养价值高。一些重症肌少症老人可在自由饮食的基础上,额外补充“口服营养补充剂(ONS)”,如口服营养悬液TPF型,含整蛋白6g、热量卡及纤维素。另有TPF-DM型,为专供糖尿病患者服用的营养液;SP型含丰富的短肽,适合胃肠功能受损的患者制造蛋白的需要;TP-MCT型含有整蛋白及中链脂肪酸,能快速恢复蛋白和脂肪的正常代谢。老年肌少症患者多有维生素缺乏,可酌情补充某些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及维生素C、维生素D、钙等。市售的甜味口含维生素C片服用方便,颇受青睐。
核心信息指出,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阳性家族史、饮食受限、食量不足、少动—制动—卧床、多重用药、各种慢病、体重突然下降(5%)等,宜早筛查、早干预。
核心信息还提出,认知功能减退、心理障碍是肌少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优化患者的精神生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抑郁、焦虑、痴呆等精神疾患,也是不容忽视的。
更多精彩科普暑止金风至健康好吃食初秋时节防“温燥”管控老年贫血把握六个要点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