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的定义及分类
一、维生素的定义:
1、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2、他们天然存在于食物中,动物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甚微。
3、既不参与机体组成也不提供能量,但在机体的代谢、生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二维生素分类
1、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泛酸,胆碱,生物素。
导致鱼只维生素缺乏症的症状分析
鱼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品种
症状
维生素A
生长速度明显下降、体色变白、眼球与鳍基部充血、贫血、肝萎缩等现象。
维生素B1
食欲不振、肌肉痉挛(死亡前痉挛)、丧失平衡感、丧失距离感。
维生素B2
水晶体混浊(也就是发生白内障的现象)、食欲不振,会使死亡率增加。
维生素B6
食欲不振、运动能力失调,容易紧张(神经质)、腹水、呼吸急促,软鳃内吸(内翻)现象
维生素B12
血液的结构与体色影响,并造成抵抗力变差,容易受疾病感染等现鱼,以血液而言,会造成血球数与血色蛋白质异常变化,在中大型鱼之中,红血球会产生组织不全或断裂的现象,并出现大量不正常的血球,换而言之就是贫血。
维生素C
主要以骨质组织与伤口复原能力或经常性碰撞出血的影响最大,缺乏维生素C将导致:脊椎侧弯、前弯,骨胶原形成的损伤,及各种物理性伤害后难以复原的现象。
烟酸
食欲不振、运动性差、肠胃障碍或水肿(但并非腹水,而是指肠胃组织水肿肥大,这种情况解剖病鱼后可以发现)
吸收利用率低
普通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经由肝脏分泌的胆汁溶解才能透过肠腔内的液态环境到达吸收细胞的表面,所以说有肝脏疾病的畜禽可造成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所以是说畜禽在正常情况下普通脂溶性维生素只有20%—25%的吸收率。尽管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了足量的微米级维生素,但临床仍表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此普通微米级维生素的效果也就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稳定性差
普通维生素制剂由于受高温、高湿、氧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稳定性很差,造成普通维生素制剂货架寿命都很短。于是人们往往在鱼粮制备及日常添加时,倍量给予,无形中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鱼潭纳米维他命的优点
外观完全透明
纳米维生素,以极小的纳米级极性微域中存在,因此外观是透明的。用纳米专家欧阳五庆教授的话来讲:凡是纳米的维生素肯定是透明的,如果不是完全透明的,则肯定不是纳米级的,纳米级维生素即使在冷水中也能瞬间溶解,可无限度与水混合而不变色、不浑浊,脂溶性维生素在溶剂分布更均匀,在观赏鱼使用过程中添加纳米级维生素,不改变水的透明度,在鱼缸中也没有沉淀,也不会堵塞滤棉。
吸收利用率高
纳米级维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是亲水性的,又处在胶体分散状态,是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得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明显增加,在胃肠中可使脂溶性维生素释放迅速,而且与胃肠道上皮层有良好的接触,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到98%。纳米级维生素具有十分良好的透析性能,涂在皮肤表面3—5分钟,就可穿透皮肤进入血液。纳米级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可以不通过胆汁溶解,便可到达肠细胞的表面,纳米乳可以轻易穿过细胞间隙和上皮屏障,明显提高药物的吸收率。使维生素吸收率几乎达到%,而患有肝脏疾病和脂肪吸收障碍的鱼,都不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这对小鱼阶段的生长和抗应激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稳定性
纳米乳又称微乳,是由油相、水相、活性剂等以适当比例混合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其粒径一般介于1-纳米之间。是当今国际制药界最热门、最具发展潜力的研发方向。利用纳米工艺,使维生素分布于极小微细的微域中,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有效保护易氧化维生素如VA等不被氧化而变质。做为透明的维生素稳定体,可长期存放而不发生沉淀。
高效价性
三种不同剂型微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率
吸收率
生物利用率
生物学效价
粉状复合维生素
20%—25%
30%
6%—7.5%
乳化复合维生素
40%—45%
55%
22%—25%
纳米级复合维生素
%
98%
98%
综上所述,鱼潭纳米维他命巧妙的应用了纳米技术,明显的增加了维生素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鱼潭纳米维他命应用价值
1、改善食欲、增色塑型。
2、营养全面,补充各种维生素,氨基酸。
3、提高活力,增强免疫力。
4、预防各种病毒及疾病的侵入。
鱼潭纳米维他命的用法用量
1、每50克鱼料中添加5-10毫升,浸泡后投喂,建议长期添加。
2、日常换水后添加,每升水添加本品10毫升。
3、推荐用针管吸5毫升,分点注射到草金或者鱼虾饵料体内投服效果最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