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得很,在“酸碱体质理论”事件爆发出来之前,刚好读了一篇《维生素D,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营销骗局》,貌似暗合着这两件事有值得挖掘的共性。
从营销和商业角度来讲,这两个案例都是“相信—被相信”的交易关系,也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的商业模型。
所以,即使事后被证明是错的,为什么当初能取信于这么多人,打造那么大的相关产业?
先分享被证伪后的科学事实
体质(血液和体液)酸碱可调整的说法十分荒谬。人体血液本来就是呈微碱性,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不可能改变血液的酸碱性,就更不存在“碱性食物”能将血液调节为碱性;
“维D普遍缺乏”不存在,不用人人自危。此外,维D对预防癌症、心脏病及老年摔倒,并不无益处,相反,过度摄入(超过50纳克/毫升血液),死亡率会提高。因此18年4月,美国预防工作组公开声明:不建议在家生活的老人为了预防跌倒而自行服用维D。
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在所在领域”陈独秀(一枝独秀)“呢?
一、提供“更高效”的简单产品
切中大众渴望奇迹的侥幸心理。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是多么庞大的系统工程、癌症是多么渺茫的治愈病症、生男传宗是多么重大的家族使命(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因缺维D引起的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庞大恐龙灭绝的原因,多让人恐惧。
这些远远超过普通人日常使用的专业知识,希望他们跨过行业壁垒,去理解这些问题,简直是难如登天。那么,面对这些重大、事关生死,却无法理解、轻松解决的问题,需求就出现了。
而横空出世的“酸碱体质理论”、“维生素D”,会坚定地告诉你,健康、癌症、生男,骨质疏松,这些你向往的,或恐慌的,都有了解决方案,而且这种方案简单、轻松且有效,这不就是给心里飘忽不定、战战兢兢的人吃了一个定心丸,绑了一个秤砣,沉下来了嘛?
罗伯特主张“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要想健康,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等等
还顺势提出了解决方案:“碱性生活方式”,比如戒除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酸性食物,用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碱性食物代替,保持低压力的生活状态,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至于维D案例,连恐龙都被搬出来做例子。事实上,维D摄入不足,确实会出现骨质变薄、变脆,甚至变形的佝偻病(儿童)和软骨病(成人)。
即使被证明根本不存在“维D普遍缺乏”,但存在的为数不多、令人惶恐的案例,还是让大多消费者心有忌惮,不敢疏忽。
因此,霍克利号召大家快去实验室查查自身的维D水平是否正常,及早发现异常后,那就吃一片维D片,可以轻松补充,恢复健康。
这些不就是我们人类一直在企求的嘛?喜欢简单、贪求轻松,还期盼不着边际的奇迹,而这一切看似人类的“漏洞”,就必然成了“酸碱体质”、“维D”的成长空间。
二、包装成行业权威专家
权威专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我们简化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提供真正实用的建议;特别在复杂、难懂的领域,我们更加信赖该领域的权威。
(酸碱体质理论)罗伯特、(维D)霍克利都很默契地利用好了这一点。
年,罗伯特就出版了《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介绍了“酸碱体质理论”,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酸碱奇迹》系列丛书;此外,他还声称自己就读克莱顿自然健康学院,获取包括营养学硕士、化学博士、生物学博士、科学博士、自然疗法博士等学位。
这些光鲜的背景,和看似有道理,逻辑自洽的理论,一下子圈了不少粉,书籍也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持续畅销,于是,“养生专家”就和罗伯特画上了等号。
霍克利本身是波士顿大学内分泌科教授,具备可查证的权威背书。他直接参与起草了维生素D美国国家标准,并利用自己在医药界的地位大搞宣传攻势。
即使在年,面对一批独立专家所称“大部分美国人在日常饮食和阳光照射中就能吸取足量的维D”的说法,霍利克仍坚持说“维D缺乏症,在各个年龄层中都普遍存在,还进一步提议增大维D检测范围”,这篇发布在行业享有盛誉《临床分泌学/新陈代谢学报》的期刊上,由此,霍利克的观点迅速被接纳,并推广。
而维D检测成了美国联邦医保里排名第五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事后证明,在霍克利影响下的内分泌医师协会,制定的“足量维D”标准(30纳克/毫升血液)是明显偏高的,而刻意采取这一标准的商业实验室化验出来的结果,八成美国人都是偏低的,需要额外补充维D保健品。
人天性懒惰,这是无可争议的现实性,也是充满机会的可能性。无穷的欲望产生无限的需求,而现实中能力/资源的有限性,必将催生无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