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芝,石汉平(首都医科大医院胃肠外科/临床营养科/肿瘤代谢与营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北京)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的六碳酮内酯,在新鲜的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它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促进类固醇代谢,改善钙、铁和叶酸的利用,促进羟化反应等重要的生理作用。维生素C在细胞内/外环境中均易被氧化,细胞外环境中的自由基或活性氧家族(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均可氧化维生素C,进而形成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acid,DHA)等氧化形式,此时这些变化是可逆的,DHA仍具有维生素C的活性;但DHA发生进一步氧化反应后则失去维生素C活性,为不可逆反应,详见图1。维生素C的还原特性使其表现出抗氧化、抗衰老、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生理作用。维生素C还是某些酶的辅助因子,如具有催化生物合成和基因调控作用的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家族,这些酶参与胶原、肉碱、儿茶酚胺类激素、酰胺化肽激素的合成,并能羟化转录因子,如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甲基化的DNA、甲基化的组氨酸等,因此维生素C还表现出促进胶原形成、类固醇代谢及防癌抗癌等作用。
将维生素C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年CameronC等首先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在进展期肿瘤患者中经静脉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10g/d,持续10d治疗),后持续口服维生素C(10g/d)以维持血药浓度,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存情况;此后扩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大剂量维生素C补充应用于终末期肿瘤患者治疗时的作用,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后受试者平均生存期延长了3.2倍(对照组平均50d,补充组平均d)。这个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