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与骨质疏松症
胃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各种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佝偻病等。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后、炎症性肠病、吸收消化不良综合征、空肠-回肠吻合术后、急慢性胰腺炎等,均可引起骨质疏松症。胃肠道疾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比较复杂。例如胃切除,可诱发骨质疏松症,与胃大部切除后患者维生素D、维生素K和钙吸收不良等有关。
慢性胰腺炎(CP)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疾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和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伤。研究发现CP患者骨质脱矿化和骨转换活跃,骨质疏松高发,可能与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损害有关。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由于肠道广泛炎症,矿物质、蛋白质与维生素吸收不良,骨形成不足,加之治疗上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更是加剧了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
空肠-回肠吻合术切除的主要是回肠和大部分空肠,故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D的吸收均明显减少,骨病的发生与多种营养素,尤其与维生素D的缺乏有关。
研究发现慢性胰腺炎可引起骨质疏松
目的
来自爱尔兰的Duggan教授等设计了一项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骨转换标志物评估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骨转换水平,并研究骨转换、BMD和系统炎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AJG杂志。
方法
该研究纳入29例CP患者和29例健康的匹配对照者。检测受试者的P1NP、降钙素(OC)、CTX-I、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TH)、白介素6、hsCRP、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通过双能X线检测BMD,同时记录受试者抽烟情况。
结果
01
CP组中31%存在骨质疏松,44.8%存在骨质减少(对照组分别为6.9%和51.7%)。患者较低的BMD主要表现在腰椎和股骨颈。
02
与对照组相比,CP组的骨形成(P1NP、OC)和骨吸收(CTX-I)更活跃,维生素D较低而hsCRP较高。两组的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当。维生素D水平最低的患者P1NP水平最高。
结论
经过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PTH和抽烟情况对于维生素D水平有指示作用。而维生素D水平最低和BMD水平最低的患者hsCRP水平最高。
该研究发现了CP患者中骨质疏松症高发,骨转换活跃,且首次提出了CP患者的BMD与系统炎症相关。这可能是CP的慢性炎症引起了BMD的降低,维生素D缺乏和抽烟可能也是加速该进程的共同因素。
通过这些新的发现,临床医师们可更深刻地认识CP患者骨质脱矿化,减少发病危险因素,降低骨质减少的风险,从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最终减少病理性骨折发生。
维生素D2软胶囊消化系统适应症:
用于维生素D缺乏症的预防与治疗。如:绝对素食者、肠外营养病人、胰腺功能不全伴吸收不良综合征、肝胆疾病(肝功能损害、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小肠疾病(脂性腹泻、局限性肠炎、长期腹泻)、胃切除等。
文章素材来源于:丁香园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仅为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维
生
素
D
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