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快三个月的小婴儿,突然出现哭闹、烦躁,不好好吃奶,有时还有双上肢的小抽动,父母感觉孩子病的不轻,医院就诊,医师经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虽经积极抢救、治疗,还是未能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这是一例典型的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导致的颅内出血,最终致孩子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的病例。
这样的病例,在过去很常见,最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减少,其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在出生后,立即给予注射维生素K1,以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但对于某些特殊母亲生的孩子,或孩子有特殊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今天就来聊一聊这种疾病的发生和预防。
在我们人体内,有几种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的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后者可使其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如果维生素K缺乏,这些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不能被活化,就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导致出血,就这么简单。
新生儿与三个月左右的小婴儿容易发生这种疾病,与下列这些因素有明显的关系:
一是,由于小婴儿肝脏中,维生素K的储存量较低。在胎儿期,母体的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能力(学名叫通透性)很低,仅有十分之一的量可以到达胎儿体内。如果遇到另一种情况,就是母亲在孕期使用了一些影响维生素K合成、存储或功能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结核药物等,就会使孩子体内的维生素K存储量更少。早产儿从母体得到的维生素K就更少了,所以早产儿发生这种疾病的机会就更多。
二是,孩子体内合成维生素K的量不足。维生素K的合成,需要肠道细菌的参与,孩子刚出生,肠道缺乏细菌,或使用了光谱的抗菌药物抑制了肠道的正常细菌生长繁殖,可导致维生素K的合成不足。上边提到的那个孩子,就是因为肺炎,使用了大量的光谱抗菌药物而出现的维生素K的缺乏,导致颅内出血。
三是,从母乳中摄取的少。经过广泛的宣传,目前人们都知道了母乳喂养的好处,却不知道,母乳喂养最常见的弊端就是可能发生维生素K的缺乏。这是因为,母乳中的维生素K的含量明显低于牛乳,如果母乳喂养儿没有补充维生素K,就有可能发生维生素K的缺乏。所以,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最常见于纯母乳喂养儿。再加上,刚出生孩子,吃奶少,从母乳中摄取的维生素K就更少了。
四是,如果孩子患有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就会影响维生素K从肠道中的吸收,导致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这个孩子就是因为肺炎,输液治疗近十天,同时出现腹泻,每天稀便7~8次,影响了维生素K的吸收,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的孩子,几乎都会有颅内出血,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部位的出血,比如消化道的出血、针眼处的出血等。
一旦发生这种疾病,要医院就诊,千万别耽误了孩子的病情。这种颅内出血死亡率极高,幸存者可遗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癫痫、智力低下等。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
一、如果母亲在孕期使用了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在分娩前一定要告诉产科医师,产科医师会采取措施(给母亲肌肉注射维生素K针剂),以预防孩子生后发生维生素K缺乏。
二、对于纯母乳喂养儿,母亲应多摄取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比如深绿叶蔬菜、西兰花、紫花苜蓿、胡萝卜、南瓜、动物肝脏、蛋黄、奶酪等。
三、对于早产儿,或患有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的小儿,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K制剂,以预防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
四,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在生后,会立即注射维生素K制剂,目的就是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