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爸妈常会抱怨:孩子到了三四岁已经会走路的年纪,还时不时地要求抱抱,爸妈们会担心养成孩子“不独立”的坏习惯,因而拒绝孩子的“拥抱请求”。
多抱抱孩子,难不成还有什么坏处吗?
其实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之外,孩子还需要来自家长的肌肤接触,美国婴幼儿大脑开发专家吉尔·斯坦姆将这种肌肤接触称作“维生素T(Touch/触摸)”,是孩子身心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
无论在哪个年纪,孩子都非常需要来自父母的拥抱。
1没有父母拥抱的孩子
真的好可怜
电影《天使爱美丽》里有个有趣的片段:主人公爱美丽就像所有的小女孩一样,想要常常和爸爸妈妈拥抱,无奈他的爸爸妈妈为人古板,从来不给她拥抱,除了爸爸每个月都会进行的健康体检。每当这时她都会心跳加速,爸爸误以为她有心脏病,从此爱美丽和学校绝缘,只能在家上课。这个片段令人既无奈又好笑,不过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小朋友的内心是多么渴望被家长“拥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3岁前。
因为孩子刚刚从母亲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体的接触无疑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婴幼儿从一出生就已经学会了通过“触感”感知世界,他们从父母的拥抱和抚摸中获得信息输入,通过两方面的触觉感知,孩子学会了依恋、运动、思考和学习。
蒂法尼·菲尔德(TiffanyField)博士是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担任该学院触摸研究所主任,她做了一项前沿研究:给弱小的早产儿每天做3次抚触持续10天,与不做按摩的参照组相比,平均多增重47%,而且增重速度更快。
因为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触摸可以让宝宝的大脑分泌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此外,心理学家认为,拥抱是宝宝和妈妈培养“安全依恋”的基础。新生儿的父母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惑:
一、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
二、孩子一哭就抱,会不会宠坏孩子?
研究发现,6个月之前,饿了、尿不湿需要换了、肚子里胀气或者周围任何一点新的变化都会让宝宝啼哭。这个阶段的宝宝哭了,肯定是有真实的需要,我们在这一阶段及时地满足宝宝的需要不能算“宠”。婴儿就是这样通过妈妈迅速、稳定和重复的行为来认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进而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这一阶段若能即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及时地拥抱他,到了宝宝8~12个月的时候,和那些父母反应不及时的宝宝相比,他们反而哭得次数更少。
孩子到了一岁左右,渐渐学会走路。但出门后反而更喜欢让大人抱着了,为什么?很多大人会把孩子索求抱抱的行为解读为懒、怕累、或者黏人,所以就简单粗暴地让孩子自己走,培养孩子“独立”。其实我们如果从孩子的身高和视角去想想,1米不到的孩子在路上行走时,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这对他来说充满着不安全感。为了寻求安全感,孩子才会提出要大人抱的请求,他们想要从父母这里获得安全感。此外,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深陷“分离焦虑”,孩子担心自己“行走”后失去妈妈的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