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炎症,要从维生素D检测做起——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炎症有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也包括非感染性炎症,它在发病时也有“红、肿、热、痛”炎症样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维生素D能调节各种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一旦维生素D缺乏,体内的炎症就会“失控”!现在,让我们针对常见的炎症来一一解读。
1/急性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季节性流感和社区获得性肺炎与缺少阳光照射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导致体内维生素D不足有关。
临床研究表明,25-(OH)D水平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呈负相关。Ginde等发现血清25-(OH)D水平(30ng/ml)与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一项成人和儿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明,血清25-(OH)D浓度以38ng/ml为临界值,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的风险逐渐上升。
2/哮喘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反应性异常增高,而产生的气道平滑肌收缩和可逆性的气流受限。炎症是气道结构损伤和疾病慢性化的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症与哮喘间存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哮喘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D。已证实,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重症哮喘发作的风险。
一项针对成人和儿童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低水平25-(OH)D增加了小儿哮喘组中类固醇的需求。产妇母体血循环中25-(OH)D高浓度可作为子代出生后5年内发生哮喘低风险性的独立预测因素。故怀孕妇女体内维生素D维持理想水平,对保证后代支气管正常反应性至关重要。
3/肝脏炎症性疾病
维生素D低水平是加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脂肪变性,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的独立因素。维生素D低水平亦与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的炎症和纤维化有关,其中细胞免疫机制在疾病的进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Farnik等研究发现,血清25-(OH)D浓度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呈反比,而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体内血清25-(OH)D水平普遍呈缺乏状态,此状态被认为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及抗病毒疗效独立相关。
4/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一种由脂质、胆固醇、钙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斑块在血管内形成而引起的慢性炎症疾病。维生素D有很多潜在的功能,包括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改善高脂血症等,已被认为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维生素D对免疫/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最为有效的验证机制之一。首先,维生素D可通过刺激NO的产生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机制发挥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起保护作用。维生素D还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的表达及血管内皮活性氧的产生来抑制血管收缩。其次,维生素D可改变巨噬细胞的功能和基因表达,泡沫细胞形成和血管炎症反应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维生素D还可通过抗动脉粥样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型诱导调节内质网应激。第三,维生素D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通过抗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变化发挥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抑制炎症分子的分泌。
5/慢性肾病
肾功能正常是维生素D代谢的关键,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非常普遍。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慢性肾脏病的病死率。慢性轻度炎症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疾病标志,而且成为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和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多变量调整显示,严重25-(OH)D缺乏(10ng/ml)较正常水平(≥30ng/ml)致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比为5.61(1.89~16.6),这表明低水平25-(OH)D已成为联系慢性肾脏病与脑血管疾病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个横断面研究进一步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其结果提示低25-(OH)D水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存在较明显的血管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6/炎症性肠病
维生素D缺乏在炎症性肠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中较常见。一些回顾性和横断面研究报道,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较高,且与疾病活动和生命质量相关。
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浓度20ng/ml的妇女与30ng/ml的妇女相比,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HR分别为0.38(95%CI:0.15~0.97)和0.57(95%CI:0.19~1.70),这表明血清25-(OH)D高水平将显著减少克罗恩病发生的风险。
7/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症发病、复发及病情进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项大型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血清25-(OH)D高水平者多发性硬化症的患病风险较低,血清25-(OH)D每提高20ng/ml,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减少41%。孕期补充维生素D的妇女,其子代发生多发性硬化症的危险度下降。另外,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清25-(OH)D浓度可能与疾病复发有关。
8/其他炎症/免疫相关病症
炎症也在其他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下背部疼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清低水平25-(OH)D与高血压、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亦有明确的证据证实;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下背部疼痛风险呈反比;补充维生素D可使25-(OH)D低水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降低,这表明维生素D可以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除了炎性病变,维生素D缺乏症与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炎症和凝血标志物,这些因素可改善疾病的临床预后。健康人群中,抗核抗体阴性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抗核抗体阳性者。这些发现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某些免疫异常有关。
——参考文献:李阳,咸建春,耿爱文等.维生素D与炎性疾病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15(10):-.
来源:泽成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