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堂与时俱进的健康正见……
精彩源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感悟、慎思和分享。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我国民间的重要节日,称为“夏至节”。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过了父亲节,我们又迎来了夏至节。
年夏至,从6月21日12:24分开始。
丨节气特点
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人类测到的两个节气,远在以土圭测日的时代,便测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长与一天日影最短。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古人将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此时鹿角脱落,知了鸣叫,半夏感阴而生。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人知摄生者,每逢节气,皆宜保养,而二至尤为紧要。
夏至欲宜节,冬至欲宜绝。因为二至为阴阳消长之际,最宜将护调摄,保养精气,稍有不慎,不是损阴,即是伤阳。夏至以后,欲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唯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
丨养生知要
夏至,阴气至而阳气始衰。
早在明代,医家张景岳就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了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只有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
反之,养生保健如不能顺应四时节气的变化,人体节律就会紊乱而受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下降。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夏天里,人们就该多到户外活动,借由畅快奔流的汗水将体内冬春停留身体深层之寒气等阴性物质,通通排出体外,阳气才能周运不休,同时腾出空间为敛收秋燥之气做好准备,如此,到冬天才能轻松抗寒、好好藏养真阳,以待来春。
《内经.热论篇》曰:“暑当与汗出勿止。”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
夏至一阴生,其气均微,如草木荫生,易于伤伐。所以,《易经》说:“至日闭关。”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丨养生饮食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之所以吃面,一是为了博取一个好彩头,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意思。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随即到来,值此时节,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首先是适当吃些冷食、凉食、瓜果。其次是夏季蚊虫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要多吃些大葱、大蒜。再有就是利用各种防暑工具,如阳伞、扇子、凉帽、凉席、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并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利清暑泄热,增进食欲。由于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很容易发生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疾病,如果过食油腻食物,损伤脾胃,会影响营养消化吸收,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为了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夏至时节还应“刻意”去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夏季可吃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黄瓜、鸡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
盛夏时节,人们出汗多而易丢失津液,除了要吃苦味食物外,还应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不仅能敛汗止泻祛湿,还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譬如乌梅具有解热、除烦、止泻、镇咳、驱虫等功效,能够增加抗菌力,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结核等都有抑制作用。以乌梅为主熬制的酸梅汤就是目前颇受欢迎的夏季饮料,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饮用,特别是爱出汗、食欲不好的一些老人和儿童。
杨梅,又名龙睛,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具有消食、除湿、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功能,被称作“果中玛瑙”。
《本草纲目》说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民间还习惯挑选上等杨梅浸于白酒中,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烧酒杨梅”。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吃上几颗烧酒杨梅,消暑开胃,令人气舒神爽。
民间杨梅常用方:
1、头风作痛:杨梅为末,每饭后薄荷汤送服9克,或以清风散同煎服。
2、痧气腹痛、吐泻:杨梅烧酒1两,或吃用酒浸过的杨梅果2-3个,即可治疗。
3、恶疮疥癣: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汤洗患处。
4、牙痛: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
5、牙龈出血等维C缺乏症:半成熟杨梅鲜果30-60克,洗净,早晚各一次。
6、预防中暑:杨梅鲜果30克水煎服,上下午各一次。
7、劳累过度引起头昏、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杨梅酒30-60克,早晚各服一次。
如何挑选清洗杨梅:
挑选杨梅,要选个头大、颜色呈深红色,拿起来手感干爽的。这就是又熟又好的杨梅,很甜。颜色太深的杨梅是过熟了,拿起来会觉得像泡过水,不好吃。新鲜的杨梅闻起来有香味;,如长期存放或存放不当则可能有一股淡淡的酒味,这说明杨梅已发酵,不能购买。
杨梅没有果皮,怎么清洗?可用低浓度的食盐水浸泡几分钟,等小虫子漂出来再倒掉,或在水里加勺生粉,将杨梅放进水里摇晃,脏物会慢慢被洗出来。
特别提示:
食用杨梅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或在吃完后嚼嚼茶叶,也可减轻牙齿酸痛感。
食用时蘸少许盐则更加鲜美可口。
杨梅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溃疡病患者要慎食;牙痛、胃酸过多、上火的人不要多食;糖尿病患者忌食杨梅,以免使血糖过高。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道药膳“薏米赤豆汤”: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红枣5枚,白糖1匙。前2味洗净入锅,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时后,加红枣、白糖,再煮30分钟,至豆烂离火,当点心吃。适合夏季各种人群饮用,可清热健脾,利湿轻身。
丨节气病
盛夏,大多数人会有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心脑血管病人、泌尿系统病人,在此节气里应该注意加强身体保健。另外,梅雨季节雨水变多,热气不减,因为热导致的心肺系统疾病依然在。
入夏后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三伏贴、三伏灸都是广受欢迎之法,这些病患应该按自己的病情积极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福利艾叶堂三伏贴温情预约中!
时光流转,转眼间,已是上半年最后一月。
6月,祝所有可爱纯真的孩子,每天快乐;
6月,愿奋战在高考考场上的学子,考试顺利;
6月,为即将离开校园、扬帆起航的毕业生,送去祝愿;
6月,记得告诉父亲:爸爸,我爱你;
6月,合肥艾叶堂继续为你送上健康的爱心礼物:三伏贴,开始接受预约!
四年多来,艾叶堂三伏(九)贴,已经为家人们贴敷万余人次啦。
让我们一起迎接充满活力的盛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适用人群
儿童保健调理(2岁以上)
:反复感冒、慢性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脾胃虚弱等。
:免疫力低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遗尿等。
成人保健调理
:女性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风、月子病等虚寒症。
:风湿、类风湿、各种颈肩腰腿痛、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等症。
忌贴人群
呼吸道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足患者;有高热、心绞痛、局部皮肤溃烂患者;强过敏体质者;恶性肿瘤患者;两岁以下孩子、孕妇;另外,由于有些贴敷药物有磁性成分,因此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病人也要谨慎选择。
“三伏"贴日期
一伏贴:7月12日—15日
二伏贴:7月22日—25日
三伏贴:8月11日—14日
在这期间,请任选一天到馆敷贴。
灸贴地点
政务区齐云山路国际花都
合肥艾叶堂天香苑总店
费用标准
元/位(敷贴3次N个穴位)。
现在分享本文、预约享受优惠价:
元/位;
家庭套餐:2位元;3位元;
4位及以上:元/位(不受预约排名限制)。
当天交款,不享受优惠。
请向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