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系列科普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这样一种疾病
——它的大名虽然不如“高血压”、“糖尿病”那般令人耳熟能详,但同样对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安全以及生活质量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在危害。
——它,就是肌少症。
面对这样一个不知何时悄悄找上门的“隐形杀手”,我们又能如何防备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预防和治疗肌少症。
肌少症之“防”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记录了这样的医学思想:“上医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又包括两个部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肌少症的防治理念也是如此。
我们的肌肉在25-30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就慢慢走上了下坡路,40岁后将以每年0.5%-1%的速度不断丢失,进入老年期后更会加速丢失。
因此在肌少症“未病先防”的阶段,我们建议预防应尽早开始、从现在开始。
核心是运动,过程可分为“三步走”,即:青少年期加强运动以最大化肌肉量;中年期坚持运动以维持肌肉量;老年期继续运动以延缓肌肉量流失。
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应结合个体情况,主动运动和被动活动、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肌肉训练与康复训练相结合。
肌少症预防“三步走”
肌少症之“治”
对于已经确诊肌少症的“既病”老年人们,应该如何“防变”呢?肌少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原发病、运动疗法、营养支持和药物干预。
01
控制原发病
除了年龄的增长、营养摄入的不足以及运动的减少,有一部分老年人发生肌少症还受到一些急、慢性疾病的影响,如感染、心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骨关节疾病、肿瘤等等,那么首先应该治疗、控制这些原发病,去除诱发肌少症的病因。
肌少症的治疗勿忽略原发疾病的治疗与控制
02
运动疗法
研究表明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加肌少症患者的肌量和肌力,改善其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进而减少跌倒、骨折等的风险。
在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之外,抗阻力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哑铃、蹬车器、游泳等等,以形成阻力的方式进行训练,相较单纯的有氧运动更有助于改善肌肉力量。
我们推荐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运动,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此外,全身振动训练对于肌少症也有正面作用。三者结合,对肌少症的改善大有助益。建议在专业医疗或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运动治疗,注意运动安全。
肌少症的运动治疗需结合有氧运动与抗阻力运动
03
营养支持
老年人的合成代谢率要较前降低30%。
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其实或多或少存在着营养不良的问题,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也相当普遍。因此,建议老年人加强饮食平衡和充足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D、必需氨基酸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的摄入。
推荐每日进食目标量为20-30kcal/kg,每日摄入1.0-1.5g/kg的蛋白质。以体重60kg的老年人举例,即每天推荐摄取kcal以上的热量,其中至少含60g蛋白质。蛋白质中以乳清蛋白的吸收速度更快,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蛋白质损失,建议每日摄入20-30g乳清蛋白。
肌少症患者也应注重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研究发现,每日摄取U的维生素D、或保持血维生素D浓度大于50nmol/l水平,同时每日摄取钙-mg,可以在保护骨骼健康的同时也预防肌肉衰弱。
合格的口服营养制剂,也就是俗称的“营养粉”、“营养液”,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各类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经过专业医疗人员评估后必要时也可加用。
此外,牙齿脱落、不合适的义齿等也可能是影响老年人进食的因素,应注意纠正和调整。
蛋白质与维生素D等的摄入对于改善肌少症非常重要
04
药物干预
部分药物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过程中也可能使肌肉获益。
如睾酮、合成类固醇激素、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可能增加肌肉量和肌力;
活性维生素D可能增加肌肉强度;生长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强度;部分β2受体兴奋剂则在Ⅱ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增加肌量、握力和降低脂肪量的作用。
目前虽然尚无直接以肌少症作为适应证的药物,但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发现,接受RANKL(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单抗药物治疗的女性握力和去脂体质量均有明显增加,老年人的肌力、平衡和躯体功能也有改善。
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未来肌少症领域的药物应用大有前景。当然,必要的药物干预应在专业医疗人员的评估、指导和处方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老年朋友们,相信你们都能抵抗时间流逝,留住肌肉风采,畅享年轻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责任编辑蔡华杰)
门诊信息
门诊信息:老年病科衰弱/肌少症门诊
门诊时间:医院东院
年1月起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