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对于在动、植物中发生的任何一种疾病,寻找和确认其致病病原是制定正确诊疗方法和措施的基础。这次养殖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现象发生以后,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者,发表了关于黄颡鱼暴发性死亡发生原因的看法。这里综合已有的一些主要意见如下:
1.1已经有人从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到了具有致病力的细菌。但是,分离菌株究竟是否引起这次黄颡鱼大规模死亡的病原菌,尚有待继续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1.2根据部分病鱼出现了明显“裂头”的症状,有人参照以往对养殖黄颡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认为其病原菌可能是鮰爱德华菌引起的黄颡鱼暴发性死亡。
黄颡鱼“裂头病”外观症状
1.3可能还存在新的未知病毒性病原体,尚有待继续研究给予证实。
1.4由于在越冬期间,黄颡鱼因长期未进食而体质衰弱,在遇到气温急剧上升或者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因为黄颡鱼机体抗病力较低,致使水体中固有的条件致病菌感染而引起暴发性发病和死亡。
1.5制作黄颡鱼饲料的原料出现了霉变等,养殖黄颡鱼由于摄食了这种已经变质的饲料,摧毁了黄颡鱼的免疫防御系统而引起了养殖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等等。
本文作者曾经接受相关媒体邀请,在讨论本次黄颡鱼爆发性死亡致病原因时表达过下述观点:广大的黄颡鱼养殖业者应该明白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证实,引起这次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生物,就是由某种致病性病毒引起的话,其结果可能也就是与年夏季,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养殖异育银鲫暴发造血器官坏死症的情景比较相似了。对于当初暴发的疾病,经过后来的研究,结果证实了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致病病原就是鲤疱疹病毒,而对于这次暴发的黄颡鱼大规模死亡,今后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在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到某种病毒。引起这些疾病的致病性病毒应该都不是在疾病发生时候,才出现在养殖环境或者存在于鱼体内的,而是应该早就存在于养殖环境或者鱼体内的了!
虽然因为黄颡鱼养殖区域不同,这次出现养殖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时间稍有先后。但是,本次黄颡鱼出现暴发性死亡是发生在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等主要黄颡鱼养殖地区,而且就暴发性死亡之前的病鱼症状大致相似的现象而言,我们很难想象导致这次黄颡鱼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是由于某种致病病原从某一个地方随着病鱼或者某种媒介,如此迅速地传播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的缘故。
我们推测这次养殖黄颡鱼暴发性大范围死亡的现象之所发生,并不是由于某一种致病生物由某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缘故,而可能是由于黄颡鱼养殖中某种环境或者人为因素,严重地刺激到养殖黄颡鱼并且导致其免疫机能下降后,致使养殖环境中原本就存在的某些种类的致病生物进入养殖黄颡鱼体内并且引起了暴发性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在本次疾病发生之前,存在于养殖环境中的病原生物之所以没有引起养殖黄颡鱼发病,只是因为养殖环境与黄颡鱼免疫防御水平,还没有达到能被病原生物攻破的程度而已!当养殖环境或者人为因素对养殖黄颡鱼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者是养殖黄颡鱼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脆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病原生物攻击或者成功进入养殖黄颡鱼体内的机会也就来了,于是,困扰养殖业者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黄颡鱼暴发性疾病也就这样发生了!
因此,广大的黄颡鱼养殖业者也应该明白的几个问题是,首先,养殖鱼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与养殖业者的养殖技术水平有关的。当出现养殖鱼类疾病发生与流行时,其实是证明了其养殖业者应用的养殖技术是存在有缺陷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认为养殖鱼类在饲养过程中发生疾病与否,也就是验证其养殖技术科学与否的最适宜标准。其次,当养殖鱼类自身免疫防御机能低下时,究竟受到其养殖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何种病原生物的感染与危害则是随机的。这里引用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不良的养殖环境如同是艾滋病毒,当养殖鱼类免疫系统被不良的养殖环境(如同HIV)摧毁后,引发已经存在于养殖环境中的各种致病生物或者条件性致病生物入侵养殖鱼体而最终导致其出现并发症。因此,至少绝大部分养殖鱼类不是直接死于摧毁其免疫系统的养殖环境的刺激,而是死于趁养殖鱼类免疫力低下时进入其机体内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对于这次在全国不少养殖地区几乎同时暴发的黄颡鱼疾病,无论研究者们最后从患病黄颡鱼体内找到何种致病生物,以及将它们确定为所谓的“元凶”或者是“帮凶”,我们都是不应该感到有什么意外的。
2.关于鱼病防控的思考2.1为什么鱼病难治?对于普通的水产养殖业者而言,在治疗养殖鱼类疾病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首先,养殖鱼类发病后,难以及时发现。这是因为养殖鱼类生活在水体中,在疾病出现初期难以被发现。养殖业者往往是在水面上出现了少量死鱼后,才知道自己养殖的鱼类已经发病了。而此时再采取治疗疾病的措施,至少对于部分已经病入膏肓的患病鱼体而言,可能任何治疗措施均已经为时已晚了。
其次,鱼类疾病种类众多,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养殖鱼类的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疾病有成千上万种,对于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诊断仪器与设备等条件的养殖业者而言,是难以做到正确诊断养殖鱼类疾病的。而能正确诊断养殖鱼类的疾病,才是能科学治疗疾病的前提,如果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地诊断,科学有效地治疗也就是无从谈起了。
其三,渔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找到适宜渔药。在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导致当前我国渔药市场上的空前乱象是有目共睹的。养殖业者由于对渔药缺乏必要的鉴别和选择的方法与能力,难以获得对于治疗某种疾病适宜的渔药。
其四,缺乏病原药敏数据,难以做到精准用药。长时期以来,我们缺乏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原生物抗药性变化情况的调查数据,因为各种病原生物对于药物的耐药性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不掌握致病病原生物对渔药的敏感性数据,是根本无法做到精准使用渔药的。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在采用渔药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过程中,往往只能被迫采取“试验性治疗”的撞大运方式!大多数水产养殖业者治疗鱼病,采取的就是所谓的“治病先杀虫”“消毒、改底、换水”的“神仙招数”,还有人面对疾病的严重危害局面,甚至勇敢地将具有“杀虫”“抑菌”“保肝”的各种渔药,拌和在一起“联合用药”,这次用药不灵的话,下次就再换一批渔药继续用药。其实,采用这种滥用渔药的“神仙招数”治疗养殖鱼类疾病,往往获得的结局就是加速养殖鱼类的死亡。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神仙招数”不幸地成为了比较长期以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2.2为什么对鱼病要重在预防?之所以要强调对待鱼病要重在预防,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面已经说到的原因,因为养殖鱼类患病后难以做到有效地治疗。
其次,治疗鱼病需要使用到各种渔药,而任何药物的使用对于养殖水体环境,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或多或少的药物污染,而且药物污染还有可能波及到养殖对象,造成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而影响到水产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其三,养殖业者采购渔药是需要花钱的,使用渔药时还需要花费人力;在鱼病发生与流行时引起鱼体死亡和影响到正常生长等,也会间接地增加养殖成本而减少水产养殖业者的养殖经济效益。
其四,当养殖鱼类生病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等,均可以直接降低水产品经济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各种原因,养殖业者应该积极地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
2.3鱼病预防措施有标准吗?前面已经提到,不良的养殖环境会导致养殖鱼类自身免疫防御机能低下,而养殖业者采用的不适当的养殖技术,也可能导致养殖鱼类自身免疫防御机能低下。因此,所谓良好的预防鱼病措施的标准,是指养殖业者营造的养殖环境和采用的养殖技术,能有利于稳定养殖鱼类自身免疫防御机能,而当养殖鱼类自身免疫防御机能受到抑制时,能及时采取适宜的措施调节养殖鱼类免疫机能至正常水平。
也就是说,最好的鱼病预防措施的标准,就是养殖业者营造的养殖环境、采用的养殖技术以及使用的水产用投入品,能稳定和调节养殖鱼类自身免疫机能,使养殖鱼类自身具有最强大的抗病能力。
3.鱼病发生后的一般处理措施面对已经发生的黄颡鱼暴发性疾病,养殖业者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3.1养殖业者应该明白,任何原因导致养殖鱼类的死亡,最后养殖鱼类大多都是由于难以获得机体所需要的足够氧气而被憋死的。因此,在养殖鱼类疾病发生时,养殖业者要注意尽量多开设置在养殖池塘中的增氧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向养殖池塘内加注适量的清水等方式,增加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让患病鱼类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以帮助养殖鱼类延续生命。
3.2养殖鱼类受到养殖水体中各种环境因子剧烈变化的刺激,是导致养殖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采用能稳定养殖水环境因子的措施,如向养殖水体中投放一些具有缓冲作用的药物,如EDTA、维生素C和硫代硫酸钠等,将养殖水体中的理化因子暂时稳定下来,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由于环境因子的急剧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刺激。
3.3养殖鱼类疾病发生后,一定不要滥用渔药,因为在不清楚养殖鱼类疾病的情况下,滥用药物只能加速养殖鱼类的死亡。
3.4注意观察养殖鱼类的摄食情况,尽量对尚可摄食的养殖鱼类投喂少量添加有免疫调节剂(如酵母培养物、酵母多糖、黄芪多糖和维生素C等)的饲料,通过调节养殖鱼类自身的免疫机能,达到提高增强鱼体抵抗力的目的。
3.5及时地将死亡的鱼体从养殖池塘中捞起后,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死亡鱼体中释放出更多的病原体,造成对养殖池塘中尚未发病鱼体的感染。
3.6对于已经发生疾病池塘中的池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外排。对于带有病原的养殖鱼类,禁止向外地销售,避免病原生物的传播。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陈昌福
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
更多新闻★虾的7个真相,一次就把吃虾的问题都说清楚
★小龙虾的头、虾黄到底能不能吃?赶紧告诉身边人…
★进入五月,预防梅雨季节青鱼“鱼瘟”正当时
★小龙虾“5月瘟”如何防控,做好这几点并不难
★谣言:小龙虾含重金属吃不得,又粗又大的黄鳝是用避孕药催肥的
重要提醒:近期有作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假冒科学养鱼投稿网站,投稿后不仅没有下文,更有的被骗取版面费等,本刊投稿网址为:kxyy.fish.cn,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审稿费,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敬请选择正确网站投稿!
公告科学养鱼致力于普及养殖技术与养殖信息分享,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助力,有意愿入群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