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道地药材的形成原因


⊙作者:王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编辑:小余

道地药材对于中医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优劣。道地药材强调药材的产地,正是因为不同产地的药材质量不一。如清代《伪药条辨》云:“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气味辛热有大毒……今陕西亦莳种附子,谓之西附,性虽辛温,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即指出川中之土地厚实而肥沃,适宜附子生长,故所产附子气味辛热而功效显著。所以古人告诫“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宋代《本草衍义》)”。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即已应用了多种道地药材,书中首方剂,涉及80余种中药,其中多处应用阿胶(产于山东东阿)、代赭石(产于山西代县)、巴豆(产于四川)、蜀漆(产于四川)等具有特定产地标示的药材。有关道地药材的认识,秦汉之际即已有之;而道地药材的最终确立与兴盛发展,则约在明清两代。期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1中医的实践检验与理论指导

道地药材是在中医的实践中被发现,并被加以理论总结和指导。如果没有中医学,中药材都无从谈起,更何况中药材之道地性。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有的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可能具独特功效,而对于其他民族或地区则作用不同,或不入药或仅作单验方或草药流行于民间。例如青蒿,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外医学界认为其具有健胃、缓泻的作用,而中医学则用以清热解暑、止痢截疟;又如泽泻,亦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国外医学界用以治疗维生素缺乏症,而中医学则认为其具有利水渗湿、泄热收敛的功效。可见道地药材不仅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而且包含着我国古代医药先贤的高度智慧和丰富临床经验。

1.1实践的检验

道地药材最初的认识,来源于中医的临床实践。如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所言:“(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而实用并不及上党者……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即指出古人在实践中,发现人参分布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外观、性味、功效,而以山西上党所产者,甘润肥实、性味优良、功效显著。又明代《本草纲目》载:当归“川产者力刚而善攻”,“秦产者力柔而善补”。指出同为当归,因产地不同而性力有刚柔之别,川当归长于攻,秦当归善于补。又清代《本草问答》载:“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补气之药皆以北方产者为良。汉中甘肃所产黄芪,根体多实,气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产,体略虚松,以气略盛,内有通气之孔道,故略虚松。犹不及北口外所产者,其体极松,以内中行水气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气为更盛。”指出黄芪以北口外所产为佳,因此处所产的黄芪,体质极为虚松,内部满布孔道,便于水气运行,正合其补气之功效。

1.2理论的总结

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对于道地药材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阐述。这一理论探索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①道地的“朴素生境观”。这一阶段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对“地道”的认识以古国名为主,并有粗略论述了生境含义。②道地的“小环境观”。这一阶段以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为代表。不仅论述了古今地名的异同,而且注重药材当时的产地分布、药物的形态特征,并在本草学上首次明确地论述地道与非地道药材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出要注意小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③道地的“整体观”。这一阶段以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对“地道”的论述不仅产地更明确,而且注重水、土、气象及其相互关系等整体的论述,并能与气候要素相联系。清代《本草问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医对于道地药材的理论认识:“物各有性……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阳之气而生者,其性阳。秉阴之气而生者,其性阴。或秉阴中之阳,或秉阳中之阴。”指出产地将自身的秉性赋予所产之物。又言:“人参不生于东南,而生于北方……盖北方属水,于卦为坎,坎卦外阴而内阳。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也。坎卦为水,天阳之气,皆发于水中。”从阴阳五行、卦爻理论的角度来阐述人参的特性与产地之间的关系。类似论述还有:“如青礞石、化红皮、荔枝核,皆秉东方木气者也。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郁。皆以东方产者,为得木气之全,故此等药广东产者为佳。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气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皆以西方产者,为得金气之清,故此等药以川西产者为佳。至于中央备东南西北之四气,而亦有独得中央之气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则产地黄。”

2生态环境与药材种质的差异

与化学制剂的西药完全不同,绝大多数中药都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同时,不同地区的中药材之间存在着种内或种间的差异。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内在种质,均可以影响药材的质量和功效———这是道地药材形成的本质原因。

2.1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形复杂,温度、日照、水分、土壤、海拔等环境条件相差悬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域,适合不同的中药材生长;同样,不同的中药材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故古人云“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南北朝《本草经集注》),“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金代《用药法象》)”。只有在最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的中药材,质量才是最好的,疗效也才可靠,即“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宋代《本草衍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清代《医学源流论》)”。

2.2药材种质的因素

不同产地的药材既有可能是属于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也有可能是属于不同种的生物,种质的差别导致其内质、性征、临床功效的巨大差异。如黄芪就有很多种,但以蒙古黄芪为上品。大黄也有很多种,驰名中外的西宁大黄和凉州大黄的来源是蓼科大黄属掌叶组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鸡爪大黄),非掌叶组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等即使将其移栽到与掌叶大黄相同的生态环境中,亦绝对成不了大黄的道地药材。药用菊花,商品就有亳菊、滁菊、怀菊、川菊、杭菊之别。

3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带有历史时代的烙印。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发展的道地药材,亦是如此。

3.1政治文化的影响与本草研究的深入

明朝实行文化专制的科举制度,十分重视儒学教育,《明史·选举志》载:“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摩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徽、山随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既从客观上在民间普及了文化教育,又令许多空怀抱负的文人学士放弃仕途。清政府为加强统治,内政上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一再发生,也迫使众多的知识分子埋头于文章考据之中。这种大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反倒促使中医界涌现出大批医家。仅以福建为例,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的熊宗立、聂尚恒等,清代的陈修园、黄庭镜、邓旒、陈恭溥等。从规模看,明清是福建医家总人数和儒医转换者最多的时期。明清两代研究药物学的人甚多,各类本草著述计有30余种,几乎全系个人所编写。规模之大和数量之多,较宋代不为逊色。随着中医学尤其是本草学的深入研究,药材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如《医学源流论》所述:“本草之始,昉于神农,药止三百六十品……迨其后,药味日多,至陶弘景倍之,而为七百二十品。后世日增一日。凡华夷之奇草逸品,试而有效,医家皆取而用之,代有成书。至明·李时珍,增益唐慎微《证类本草》为《纲目》,考其异同,辨其真伪,原其生产,集诸家之说,而本草更大备。此药味由少而多之故也。至其功用,则亦后人试验而知之,故其所治之病益广。”从而为道地药材的正式确立打下了学术基础。

3.2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药材交易的兴盛

明清的经济活动较前代更为繁荣。明政府重农而不抑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的水平。明中叶以后白银的大量涌现最能体现明代经济繁荣。清代以康、雍、乾三帝为“盛期”,其农业、手工业均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商业更加繁荣。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药材交易的兴盛发达,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药材店铺林立。至清代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如河北安国、江西樟树、河南百泉和禹县等。药材交易的兴盛持续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年)前后,西医药日渐传入中国,中药独撑门户的局面被逐步打破,但晚清时期,中药材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发展。当时的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中药材生产仍具相当规模。药材交易的兴盛、药材市场的兴起,还伴随着药商邦会的出现,药材邦会组织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一定程度上使得药材生产更为完善、更切合临床需要。医家与患者对于优质药材的需求,加之药商对药材品牌的宣传推广,直接导致了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药材品牌———道地药材的问世和欣欣向荣。

3.3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栽培炮制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导致药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在前代药材栽培传统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药材种植,栽培技术较前代有所发展。怀地黄,起初并不产于河南怀庆府,明代以后,才陆续引种于此。由于栽培技术的成熟,同时怀庆府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地黄的生长,使得地黄的栽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最终成为“四大怀药”之一。又如安徽亳县产亳菊,其栽培历史至少在数百年以上。山东嘉祥产的白菊就是在年前由亳县引入。以贝母论,浙贝在浙江鄞县的栽培已近年,平贝在东北栽培也近50年,川贝则以野生为主。年前四川彰明县就大量种植乌头,因而彰明县成为川乌的主要产地。年前山西就栽培党参,因而潞党成为地道药材。《农政全书》等著作中载有许多中药品种的选育栽培技术知识。药材炮制加工工艺也有了较大发展。道地产区的药材商们为了突出当地药材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往往会在炮制上下点功夫。例如江西樟树的“樟帮”就以“白芍飞上天,槟榔不见边”而闻名天下。所谓的“白芍飞上天”就是白芍的切片薄的像纸片一样漫天飞舞;“槟榔不见边”形容他们切出来的槟榔之薄,因为1个槟榔可以切刀。栽培加工历史愈悠久,技术愈成熟,药材道地性就愈突出。综上所述,道地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现象,强调了药材的产地及临床疗效,是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1项独特标准。其本身除具有医学意义外,还融入了地域环境、人文思想、社会经济的复杂因素。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国中药杂志》年03期,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医院联盟联合高峰论坛”将于年11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汇聚临床、科研、市场的力量,探求转型期的中药品种趋势与突破!

医学家、科学家、企业家都来了,你还不来吗?

论坛详细信息请查看本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aah.com/zdjc/5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