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较大,在不同的年龄段,人类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又是不同的。我国营养学会提出的需求量在成人每日为60毫克,少年男女为60毫克,1岁至3岁分别为30、35及40毫克,5~7岁45毫克,10岁为50毫克,孕妇则在成人供给量的基础上增加20毫克,而乳母加40毫克,因为在乳汁中每日分泌的约相当于这一数量。
另外,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约比正常需求量增加50%。在寒冷条件、高温条件以及急性应激状态下,如进行外科手术的人,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有些采用高营养浓度的全静脉营养的患者,其维生素C的需要量也增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尿中的损失增加。老人血浆的维生素C水平往往低于正常,因而适当补充是有益的。
维生素C的需要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人们不同程度不同量地使用药物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常见影响维生素C的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1.肾上腺皮质固醇使用肾上腺皮质固醇有时也影响维生素C的代谢,有人因服用泼尼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天而引起坏血病,经检查体内维生素C水平下降。
2.四环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属产生的或半合成的一类广谱抗生素,由放线菌属直接产生的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研究发现,服用四环素4天能使血浆及白细胞维生素C的浓度降低,同时尿中维生素C排出量增加,这是组织中的维生素C正在被消耗的反映,估计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以引起机体的维生素C严重地耗尽。
3.降钙素降钙素的使用也能影响维生素C的代谢。有学者对一批住院的变形性骨炎患者进行过调查,发现对这些患者以降钙素肌肉注射3周后,羟脯氨酸从尿的排出减少,伴随出现的是维生素C的排出下降。由于这些病者的膳食是受控制的,故可以认为是降钙素影响维生素C,而不是膳食的原因。这些病人若用降钙素治疗同时再加上维生素C(3克/天),症状的缓解和疼痛的减少都比单独用降钙素有明显的效果。
4.阿司匹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体内维生素C的缺少,血小板与白细胞吸收维生素C的作用下降。有人对一批健康女性进行过观察,口服毫克维生素C作为负荷,一组服用相当于毫克的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另一组以安慰剂。两组服后均在1、2及3小时抽血检查并收集24小时尿液做测定,结果对照组的血浆与白细胞维生素C的浓度明显升高,并在服后两小时达到最高峰。但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的一组则否。尿中维生素C的排出也不同,仅给予维生素C的一组在24小时内排出69%的维生素C,而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的一组的排出仅为33%。这说明维生素C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为有阿司匹林的存在而减少,可能是干扰胃肠道对维生素C的吸收。所以长期服用此药,膳食中维生素C若又处于临界水平,就有可能发生维生素C的缺乏。
5.维生素B12(钴胺素)有报道称白癫风可能与维生素B12的缺乏有关,若同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会有所改善。服用减少胃酸的药物时,例如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服用抗痛风药秋水仙素、降糖药二甲双胍,或者接受二氧化氮麻醉时,都能导致胃内盐酸分泌减少,降低了维生素B12的来源——蛋白质在胃内的消化,从而发生维生素B12轻到中度的缺乏,应给予补充。补钾时可能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B12。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能破坏肝脏对维生素B12的合成。一般认为每日服维生素C0.5g以上,应注意防止维生素B12缺乏,否则可导致巨细胞性贫血。此外,维生素C为强还原剂,可使维生素B12效价降低,临床配伍应加注意。
点击“阅读全文”,直接订阅最新《医药养生保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