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
仰曙芬,吴光驰.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解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3(7):-.
关键词: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诊断:
(一)维生素D缺乏
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营养况的最佳指标,是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应逐步开展。目前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达到50~250nmol/L(20~100ng/mL)范围认定为适宜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
过程。依据年龄、生活史、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项综合资料可分为活动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
1.初期多见于婴儿(特别是6个月内)。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枕秃也较常见。骨骼改变不明显,可有病理性颅骨软化。血生化改变轻微,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X线片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骺端稍增宽。
2.激期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骨骼改变可见颅骨软化(6个月内婴儿),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0型腿或X型腿等体征。血钙、血磷均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血25OHD显著降低。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宽或杯口状,边缘不整呈云絮状,毛刷状,骨骺软骨加宽。
3.恢复期初期或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和血25OHD逐渐恢复正常。X线片可见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加厚。
4.后遗症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X线及血生化检查正常。
治疗:
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2000~4000U/d,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U/d,如有条件,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25OHD水平。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15~30万U(3.75~7.5mg)/次,肌注,1个月后维生素D再以400~800U/d维持。用药应随访,1个月后如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
讨论
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目前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失常,导致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以致骨骼发生病变。维生素D缺乏还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积极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目前市售的维生素D3制剂多为片剂与针剂,维生素D3是脂溶性的,稳定性较弱,只能溶解在脂肪或脂肪溶剂中,普通维生素D3片剂稳定性不理想,而针剂使用不方便。
胆维丁乳(IU)获得制备工艺发明金牌与发明专利,其乳剂工艺比其他维生素D3片剂再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上更有优势,并且避免了维生素D针剂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与痛苦。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