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缺乏居然也能危及生命,专家表示,单纯母乳喂养尤其是初乳喂养的孩子更易患此病。
“求求您医生,救救我孩子!”10月2日,一名母亲抱着孩子冲医院高喊。这名婴儿出生才17天,便血、呕血,全身皮肤呈苍白色,手臂出现多个小硬块。此外,婴儿四肢抽搐,嘴角不断吐出白沫。
给孩子喂奶时,妈妈发现孩子持续昏睡,不哭不闹,夫妻俩赶紧将医院。“怀疑是颅内出血”一纸诊断吓坏两人,夫妻俩又将一直处于昏睡状态的孩子紧医院,最终被确诊为“维生素K缺乏”,幸运的是10月10日37天的宝宝已经康复。
母乳喂养宝宝更易患维生素K缺乏但医生也提醒“可能即便愈后,也会出现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医院主治医生表示,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机制的,一旦少了,就会引起颅内出血。事实上,和这个女婴有相同遭遇的新生儿不在少数,但有些宝宝就没有这么幸运能够抢救过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母乳喂养尤其是初乳喂养的孩子更易患此病,而新生儿滥用抗生素也是人为导致此病发生一大诱因。孕妇应从怀孕中后期开始补充维生素K,健康足月新生儿一出生也应立即补充以积极预防此病。
新生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人体自身不能制造维生素K,只有靠食物中天然产物或肠道菌群合成。成人一般可以通过食物或肠道菌群得到足量补充,而维生素K比较难以通过胎盘吸收,所以,婴儿体内没有多少“老本”可用。新生儿与三个月左右的小婴儿容易发生这种疾病,与下列这些因素有明显的关系。
1.小婴儿肝脏中,维生素K的储存量较低
在胎儿期,母体的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能力很低,仅有十分之一的量可以到达胎儿体内。如果孕期使用药物可能会使孩子体内的维生素K存储量更少。早产儿从母体得到的维生素K就更少了,所以早产儿发生这种疾病的机会就更多。
2.剖宫产的宝宝未能接触有益菌,患病风险高
维生素K的合成,需要肠道细菌的参与。如果足月顺产,孕妇产道里面的糖原会促进有益菌生长,顺产时有益菌会涂布在婴儿体表,有的会被婴儿吃进去,就会产生足够多的维生素K。那些剖宫产的孩子,出生过程中没机会接触有益菌,和顺产的孩子相比,患病风险增高。
3.母乳中能够摄取的维生素K少
母乳喂养好处多多,但是最常见的弊端就是可能缺乏维生素K。这是因为母乳中的维生素K的含量明显低于牛乳。所以,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最常见于纯母乳喂养儿。再加上,刚出生孩子,吃奶少,从母乳中摄取的维生素K就更少了。
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缺乏维生素K?如果婴儿诞生就出现脐带残端无故渗血不止或婴儿突发莫名抽搐、腹泻等现象,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般可以通过查凝血酶判断是否患有此病。除此之外,宝宝出生后三个月内如果全身多部位出血,尤其是胃肠道出血或皮肤皮下出血,表现为皮肤出血点淤斑、注射部位或采血部位出血不止等,都是此病的危险信号。
一旦发现宝宝有不明原因的出血现象,医院就诊,及时救治是非常重要的。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千万不要自行购药给宝宝服用
如何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1.准妈妈在孕期应多摄取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比如深绿叶蔬菜、西兰花、紫花苜蓿、胡萝卜、南瓜、动物肝脏、蛋黄、奶酪等。
2.预防维生素K缺乏的最好的方法是对新生儿在出生后1小时内预防性注射维生素K,也可以在分娩前24小时内给孕妇肌内注射维生素K。
长期以来,不少父母误认为只有出生体重不足、早产儿以及有产伤的婴儿容易患维生素K缺乏症,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资料表明,即使身体完全健康的足月儿,也可能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颅内出血等征兆。
3.对于剖宫产和早产儿,或患有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的小儿,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K制剂,以预防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
4.不要擅自给宝宝用抗生素,临床发现,不少新生儿患上常见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后,部分年轻父母未遵医嘱自行买药,导致抗生素滥用,从而人为引发孩子维生素K缺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