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滑液支原体病的防控应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约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近年来,国内外有鸡关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Synovias,MS)感染鸡群发病的报道屡见不鲜,危害的品种包括商品肉鸡、肉种鸡,甚至商品蛋鸡屡有发病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MS肆虐鸡群?MS感染率为什么会居高不下?药物防控和疫苗防控出现了哪些问题?本文从MS的流行现状、发病原因、综合防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大家得到更多了解。

1对于MS的基本认识

1.1病原学

鸡滑液支原体(MS)隶属于软皮体纲、支原体目、支原体属(属Ⅰ),含有双链DNA基因组,相对分子量为4.4~12×Da,接近于非寄生体所需的最小DNA编码能力极限。其基因组大小为bp,G+C含量为28%,有个ORF(开放阅读框架),占基因组的91%[1]。

MS无细胞壁,仅由胞浆膜包裹,生长需要胆固醇,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营养要求苛刻。通常需要加入10%~20%人或动物的血清,用于提供胆固醇和其他长链脂肪酸[2]。这也是支原体难于进行分离和鉴定的重要原因。

MS支原体直径约~nm,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仅比痘病毒大1~2倍,是立克氏体的1/2,是大肠杆菌的1/5,常可以通过nm的细菌滤器。MS是在具有自体繁殖能力和合成自身大分子的微生物中,体积最小、构造最简单、能够自我复制(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的原核生物[3]。支原体和其他微生物的区别见表1。

1.2对外界环境的抵抗性

MS是支原体的一种。支原体种属众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支原体有限的生物合成能力使它们必须依赖寄主而生活。呼吸道、泌尿道、结膜表面、消化道等是支原体的寄生部位,大多数支原体是条件性致病菌。

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离开禽体即失去活力。一般在pH7.0~8.0时生长较好,低于7.0则被抑制或死亡。对紫外线敏感,不耐干燥,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腔道黏膜。对重金属盐、苯酚、常用消毒剂,如乙醇、酚、甲醛、来苏儿等较细菌敏感。对一些表面活性剂和脂溶剂极为敏感,这表明常规的消毒措施对MS均有效。

1.3危害性

MS主要入侵鸡关节的滑液囊和腱鞘,能够引起亚临床呼吸系统疾病、滑膜炎和家禽气囊炎,能够造成肉鸡生长迟缓、蛋鸡产蛋率降低、蛋壳顶端异常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隐秘性、反复性和亚临床危害性。MS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可危害。雏鸡感染多与垂直传播有关[4]。雏鸡易感性比成年鸡高,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大多数鸡在2~3月龄高发[5]。

研究发现:从气囊病变分离的MS菌株较易引起气囊炎,而从滑膜分离的MS菌株较易引起滑膜炎。接种ND-IB疫苗或呼吸道感染可加重气囊炎病情。IBV与MS共同感染时,气囊炎的严重程度与IBV的毒力有关[6]。环境温度低促进了气囊病变。IBD可引起鸡的免疫抑制,与MS双重感染会导致更严重的气囊病变。

1.4致病机理

MS主要寄生在呼吸道、关节和结膜等表面,可引起多个部位的急性或慢性感染。

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与细菌不同,详见图1。在大多数情况下,MS不侵入组织和血液,只能粘附在呼吸道、关节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7]。支原体粘附于宿主细胞上是成功定殖、感染和致病的先决条件,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毒力因子。从宿主细胞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进而引起宿主细胞的损伤。这种粘附性具有特异性,只能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支原体可粘附的细胞很广,除上皮细胞外,还可粘附于红细胞、巨噬细胞和精子表面等[8]。支原体在粘附后,可进一步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细胞损伤。

MS的致病作用可能与其产生的神经氨酸苷酶、过氧化氢、溶血素、溶菌酶或外毒素有关,MS以其小泡状体经过宿主细胞的叶酸受体后吸附于上皮细胞并侵入固有层,上述物质使上皮细胞纤毛脱落,停止活动,上皮细胞逐渐退化死亡,出现炎症反应。在关节,特别是趾关节和跗关节,可见有异嗜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浸入关节腔或沿腱鞘浸润。滑液囊因绒毛形成、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滑膜下层弥散性或结节性浸润而增生。此间,软骨表面变色、变薄或变成凹陷,从而形成程度不一的关节炎症状。

2MS的流行现状

2.1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和火鸡易感染MS。不同日龄的鸡和火鸡均可感染,日龄越低易感性越强。急性感染通常见于4~16周龄的鸡和10~24周龄的火鸡。慢性感染可见于任何日龄。马爽等()调查显示,在年3月~年10月,我国11个省市均有发病,且在6个省市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鸡群发病日龄多见于1~4月龄,平均发病日龄为62日龄,发病率5.75%~25.77%,发病鸡死亡率为4.09%~15.68%。血清学阳性率为30.23%~54.67%。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季节最易发,且呈逐年上涨趋势,这表明滑液支原体在我国鸡群中有蔓延趋势[9]。

Xue等()利用ELISA检测了~年中国21个省的份鸡血清,MS的阳性率为24.7%~57.2%,平均阳性率高达41.19%[10]。

嘉云禽病检测显示,年,MS在我国蛋鸡的发病率为5.19%,仅次于大肠杆菌(11.7%),高于鸡毒支原体4.92%,同时高于禽沙门氏菌4.99%。年前9个月中,MS在3月、4月、5月、7月、8月的发病率分别为35.48%、20%、18%、18%、15%和9.52%,与大肠杆菌的发病率相当。

事实上,第十八届世界禽病大会()曾经做出论断,MS在未来对鸡群的危害可能要超过MG(鸡败血支原体)[11]。我们实验室在临床样品中发现,MS的分离率明显高于MG。图2显示的是~年间山东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送检样品MG和MS各自的发病数量。很显然,MG(鸡败血支原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2临床危害

MS感染初期病鸡表现为采食量轻度减少,精神不振,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出现慢性亚临床呼吸道症状,由全身感染引起滑膜炎的鸡表现为跗关节、趾关节、翅关节,爪垫出现肿胀,部分病鸡龙骨外侧皮肤手感增厚、肿胀。除此之外,还表现为食欲不振,羽毛粗乱,生长迟缓,鸡冠苍白萎缩,排绿色稀便,胸部皮下滑膜囊肿,行走困难,跛行,行动不便影响采食饮水。发病后期,病鸡极度消瘦,呈现营养不良症状,最终可能导致衰竭死亡[12]。

2.3剖检病变

发病鸡初期无病变。发病中期,病鸡胸骨的滑液囊、跗关节周围腱鞘的滑液囊中可见有淡黄色的清亮的胶冻样粘液,随患病时间增加,逐渐变成浑浊粘稠的乳酪样黄白色渗出物。慢性病例的关节表面有橘黄色干酪样物,随病情进展在关节或其附近的腱鞘和肌肉间,爪垫内有浅黄色渗出物、黄色糊状或干酪状物。个别伴有呼吸道发病的病鸡有时可见气囊炎。

3高发原因分析

3.1种源问题

MS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垂直传播(经种蛋传播)。美国、欧盟等养禽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该病主要采用种源净化,并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而我国尚未开展该病的种鸡净化。

Xue等()调查表明,在我国个鸡群中,个鸡场呈现MS阳性(占80.99%),足见MS感染之严重[10]。Sun()对中国~年16个省的地方品种鸡进行抗体检查,结果显示血清阳性率平均为63.2%,而鸡胚病原分离率高达16.29%,远远高于养禽发达国家的“零”容忍[13]。

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养殖发达国家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国重要的种鸡来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自繁自养。在这种情况下,家禽的部分垂直传播性疾病纷纷抬头,不断放大,导致上述疾病“雪上加霜”。种鸡污染可能是最近几年我国MS污染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

3.2疫苗免疫覆盖率低

我国的大多数鸡群未进行MS的疫苗免疫。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对MS的研究滞后,开发出的疫苗品种相对较少。而疫苗除澳大利亚研发的弱毒活疫苗外,很少再有其他品种,灭活疫苗处于实验室阶段[14]。从理论上讲,只有疫苗的免疫覆盖率超过80%,疫病发生的概率才会大大降低。

3.3药物效果较差

支原体存在于细胞内,加上它本身缺乏细胞壁,与宿主细胞膜具有特殊的亲和关系,再加上气囊和关节部位血管较少,药物很难到达,因此,对支原体有特效的药物相对较少。

支原体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完全不敏感,对多黏菌素、利福平和磺胺类药物普遍耐药。对支原体最有抑制活性及常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大环内酯类(如泰乐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和泰万菌素等)、氯霉素类(氟苯尼考等)、双萜烯类(泰妙菌素等)及一些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与MG相比,MS分离株似乎对红霉素有耐药性。在体外,用低水平抗生素培养MS,能够很快产生对红霉素和泰乐菌素的高水平的耐药性,但对恩诺沙星耐药性产生较慢。没有发现滑液支原体产生泰妙菌素和土霉素耐药性。但是,药物无法根除家禽体内的MS感染[15]。

3.4生物安全意识淡薄

我们是一个养殖大国,但不是养殖强国。具体表现在:规模大、水平低、管理差,疫病发生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根据生物安全等级,将养殖场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和第Ⅱ类均是指具有较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工业化家禽生产系统。第Ⅲ类(中级)是仅有中等生物安全水平的商业化畜禽生产系统。第Ⅳ类(最低级)是仅有最低生物安全水平的庭院式家禽饲养。值得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aah.com/jbgs/10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