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又叫凝血维生素,包括K1、K2、K3、K4等几种形式,其中K1(叶绿醌)、K2(甲萘醌)是天然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而K3、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维生素。四种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
生理作用
1、促进凝血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γ-羧化酶的辅酶,又是凝血因子2、7、9、10合成的必需物质。人体缺少维生素K,凝血时间会延长,严重者会导致出血过多。
2、参与骨骼代谢
维生素K属于骨形成的促进剂,补充维生素k可以防止钙流失,改善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状态,从而达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3、保护肠胃
维生素K1是脂溶性维生素,可以辅助治疗慢性肠炎、腹泻、结肠炎等。与维生素E共同使用能帮助抗胃部溃疡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组织,保护胃部细胞活跃旺盛,降低发生病变的几率。
摄取来源
人类维生素K的来源有两种:
1、食物来源:主要是K1,占40~50%,绿叶蔬菜含量高,如菠菜、生菜、圆白菜、芦笋、都叫、豌豆、黄瓜、西兰花、胡萝卜、西红柿等;其次是奶制品、蛋类及肉类,水果及谷类含量低。
2、肠道细菌合成:主要是K2,占50~60%。维生素K在回肠内吸收,细菌必须在回肠内合成,才能为人体所利用,有些抗生素抑制上述消化道的细菌生长,影响维生素K的摄入。
维生素K与肿瘤的关系
1、维生素K的抗癌机制
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K对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目前已研究了引起细胞生长停滞和维生素K抑制增殖的各种机制。然而,由于维生素K的醌结构,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癌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调节和氧化应激的诱导上。
①在体内参与原型辅酶Ⅱ电子转移,干扰细胞内氧化还原代谢过程,使钙离子在细胞膜上转运失控,钙离子浓度偏离平均值,从而引起细胞死亡。这些情况在肝细胞、胰岛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中均能看到。
②在体内被DT黄递酶或微粒体酶还原成半醌型自由基,后者继而引发过氧化物等有毒自由基的产生,这些自由基阻止细胞的增殖。
③以肿瘤细胞内的抗凋亡蛋白为分子靶点,诱导线粒体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
④对微粒体氧化酶系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可阻止致癌剂的活化。
⑤提高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可作为肿瘤放疗的增敏剂。
2、维生素C和K的联合抗癌研究
维生素C和K(特别是K3)的组合不仅是抗氧化剂系统,而且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氧化还原偶,可以预防线粒体功能异常,恢复氧化磷酸化,调节氧化还原稳态,消除缺氧并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死亡。体外研究证实了维生素C和维生素原K3(C&K3)的组合对癌细胞系的强大抗癌作用,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对维生素C&K3的联合治疗更为敏感。因此,抗癌药和维生素C&K3的联合治疗可被视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使癌细胞敏感并降低化疗药物的有效剂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传统化学疗法的有害副作用。但是,考虑到许多人由于并发疾病而使用抗凝剂,因此应在医师的监督下非常小心地使用维生素K等促凝剂。
3、维生素K抗肿瘤的研究
有研究多年随访发现长期膳食中摄取维生素K的量与癌症总发病率称反比,相反,减少维生素K的摄入量反而增加患癌风险。
研究发现,维生素K对于预防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女性患者肝癌发病有一定的作用,而且维生素K不仅对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肝癌术后复发和生存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往往伴有维生素K缺乏,术前静脉补充是重要的准备手段。
维生素K对各种来源的癌细胞(结肠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乳腺癌细胞等)有生长抑制作用,而且可通过产生活性氧类物质对耐放射癌细胞产生抑制,这对各种癌症及放疗不敏感的癌症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剂,而且对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具有抗肿瘤作用。
维生素K及其衍生物已表现出对多种肿瘤的辅助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机制还需更深入的研究,探索维生素K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最佳治疗方案,寻找活性更高而毒性较小的新维生素K衍生物。
科学合理的膳食,增加维生素K摄入,不仅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而且还有助于对抗肿瘤、辅助疗疾、促进疾病的康复!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侵删)
策划/殷佩浩
审核/殷佩浩
责任编辑/刘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