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我们从和上海市儿童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杜亚松的交谈中得知,一名就读于上海市特殊学校的17岁自闭症学生阿诺,因为情绪和行为问题曾两次攻击老师。
“第一次攻击事件发生在阿诺7年级,美术课上掐住女老师的脖子把她逼到墙角,并用脚踢打了女教师,学校将阿诺引介给我治疗。诊断后发现他进入青春期后攻击行为明显,于是给他开了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情绪稳定了一段时间,”杜亚松说,“9年级换了班主任,前段时间又用羽毛球拍把老师给打了。”
据学校老师介绍,学校方面从阿诺父母那里了解到,他们担心用药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看着孩子情况稳定就在暑假期间擅自把药物停了。
我们试图联系阿诺父母了解原委,但阿诺的父母告知,阿诺情况还不稳定不想被打扰,婉拒了《大米和小米》的采访。
回忆起自己几十年的精神科医生生涯,杜亚松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大米和小米》曾经报道过一个叫佳佳的自闭症孩子——
今年38岁的佳佳,在8岁时被诊为断自闭症,并且也是在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各种行为问题,爸爸和妈妈因为是否给孩子用药从而矛盾不断,杜亚松追踪佳佳病程的17年间,经常看着佳佳父母在诊室门口为用药问题而争吵不断。拒绝用药,佳佳的行为问题也各种不受掌控,曾被邻居投医院(点击阅读:多名邻居联名签字,把上海自闭症人士佳佳第九次强制送进精神病院)。
前两天,在《大米和小米》报道的林林的故事中,林林爸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谱系孩子所经受的心理坎坷,分享了一家人携手与痛苦作斗争的经历。(点击阅读:曾经自闭的天才少年进入世界知名大学,却患上抑郁症!)
通过林林爸分享,让更多家长意识到,当谱系孩子出现其他精神问题时,比如焦虑、抑郁等,家长一方面需要下定决心去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孩子的心理疾病。
“国人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很忌讳给孩子服药,但必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介入用药,这是在帮他。药物治疗是对孩子综合干预的一部分,家长如果不遵照医嘱给孩子配合用药,我们医生也无计可施。”杜亚松希望能够通过《大米和小米》告诫家长们:科学面对用药。
口述
杜亚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教授,
博士生导师
1杜博士答疑
4个关于给孩子用药的小常识
Q(提问question):大米和小米
A(回答answer):杜亚松
Q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给孩子用药?
A:杜当孩子出现严重自伤、他伤行为的时候。
Q2:小龄的孩子也可以用药吗?
A:用药不分年龄,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是否用药,并根据年龄调整剂量。
Q3:药物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怎么办?
A:有副作用,说明给孩子的药起作用了,不用过于恐慌。
Q4:如何给孩子正确用药?
A:
1医生要全面了解孩子目前的功能状态、家族史和既往治疗史,家长在就医的时候,要准备好孩子的病历卡、医疗证明、诊断证明、用药记录等,辅助医生了解孩子的信息。
2学会识别和处理孩子的特殊症状,如挤眉弄眼、扮怪相、摇头、耸肩等运动抽动症状或者清嗓子、咳嗽、怪叫等发音抽动症状,对此,要能够认识并且做出正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3要让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治疗中,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药物会给他带来哪些副作用,这对高功能的孩子尤其重要。
4家庭成员也要参与到治疗当中,了解药物治疗的方法、作用、副作用,学会观察药物的效果,当出现异常时及时和医生联系,不要自作主张。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所起的作用是任何非家庭成员都不能达到的。
5遵从专科医师的用药指导:所有的用于孤独症的治疗药物,都必须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买药、擅自用药。
6定期随诊:在药物治疗的最初阶段,至少每个星期带孩子去见一次医生,等若干星期病情稳定后,频率可改为一个月或两个月见一次医生。
7警惕药物“安慰剂效应”:有些药物在孩子身上产生的作用可能来自药物治疗这一行为而不是药物的真正治疗作用,这种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可能来自孩子本人、家庭成员、养育者、医生和其他工作人员,将药物的安慰剂效应判断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往往会给治疗带向歧途,影响最终治疗效果。
2谱系孩子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哪些?
备注:药物治疗仅用于改善精神症状,对ASD的核心症状没有效果。
1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改善ASD儿童的各种精神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药物。
抗精神病药是精神病药物发展最早、研究最多的一类药物,早期常用于治疗儿童精神障碍的有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近10多年来,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等已经成为临床药物的主要选择。
抗精神病药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尽管都达不到治愈的目的,但可以减轻临床症状,主要对严重破坏行为、攻击行为、自虐和自伤行为、不稳定的情绪、社会退缩和刻板行为有效。
2抗抑郁药
可改善ASD儿童及成人的拒绝变化、重复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和情绪症状,主要药物有舍曲林和氟伏沙明。
抗抑郁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毒性大,现在很少用于儿童。
◆三环类抗抑郁剂主要有丙咪嗪(I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氯丙咪嗪(Clomipramjne)。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有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
3中枢兴奋药
ASD孩子常常存在过度活动和注意障碍,因此,该类药可用于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的ASD儿童的治疗,其剂量可参照该类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时的剂量。
中枢精神兴奋药是能提高中枢精神活动能力的一类药物,是一类比较传统的药物。由于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狭窄,主要用于儿童有明显多动症、睡眠障碍和行为障碍。
4抗癫痫药物
ASD儿童中癫痫发作的病例并不少见,可以是大发作、部分发作和失神发作。部分患儿与大脑的发育异常有关。
在临床上,孤独症儿童的癫痫发作形式不尽相同,所以,所用药物也不完全一样,但是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形式、发作频度、年龄、体质以及对药物的疗效反应、副作用等来选择用药及选择合适的剂量。
常用抗癫痫药物有:苯妥英类、酰胺咪嗪、丙戊酸类、苯巴比妥、苯二氮卓类等。
5其它药物
◆维生素:20世纪年代后期,“大剂量维生素治疗”(megavitamin)方法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曾风靡一时,认为大剂量的维生素对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孤独症等有治疗作用。
研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B6和B12。维生素B6的副作用主要为神经感觉异常、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头疼等。有部分孤独症患者存在严重挑食,这有可能导致某一种维生素缺乏,而某一种维生素过量摄入,又可能导致中毒。故建议在对孤独谱系障碍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维生素摄入量。
关于维生素C,目前未见相关随机对照研究,Dolske等人()在18例孤独谱系障碍患儿中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使用维生素C治疗,治疗30周结束时,治疗组刻板行为减少。目前该项研究结果尚未被重复,有个案报道。
故如果患者的饮食结构提示缺乏维生素C时,可以给予复合维生素服用。
◆酚氟拉明(Fenfluramine):最初被用于治疗孤独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血清5-HT的水平,能使患儿兴奋和活跃,但后来应用的结果事与愿违。仅仅能使孤独症儿童的多动症状轻度改善,而对其它症状则没有效果。10多年以前,酚氟拉明因为其明显的副作用被禁用。
◆纳曲酮(Naltrexone):90年代中后期的几个研究显示,纳曲酮对孤独症儿童的多动、不安有轻度-中度的改善,但对孤独症儿童降低其自伤行为或者增加其“学习”能力则没有效果。
◆可乐定(Clonidine):α受体激动剂最初是用于治疗孤独症的自伤行为的。在孤独症的应用结果显示可乐定可以缓解孤独症儿童的多动和易激惹症状,但对缓解社交行为效果不大,主要副作用是嗜睡。
◆胃泌素(GastrinGAS):胃泌素是由胃肠道分泌的一种内分泌多肽,Sandler于年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沟通的障碍,严格设置对照组的研究显示,单一剂量的胃泌素对以上症状无效。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Stefanos()首次对有语言障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个别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后,获得部分疗效。Volkmar()应用后则未显示出明显的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对脑发育的远期效果则不清楚。
3特别提醒
对孤独症患儿来讲,药物治疗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的疗法,它是综合干预或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孤独症的综合干预应该包括行为矫正、心理社会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特殊教育、生活技能训练、沟通技能训练等。所以,可以说药物治疗是某些孤独症综合治疗的基础,没有药物治疗其它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进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但离开了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或者根本无效。
本文所例出的药物仅供参考,切勿在脱离医生指导下擅自使用。
点击阅读
杜亚松相关文章
21年前,杜亚松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第一例自闭症孩子,他现在如何?
是这三位老头,影响了千万自闭症家庭!
一场高烧,孩子烧“退化”了!
采写
大八陈欣排版
陈欣
加入大米和小米QQ群一起分享讨论大米和小米一群(已满)
大米和小米粉丝二群(已满)
大米和小米粉丝三群(推荐加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