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维生素D缺乏?
通常,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50-nmol(20-ng)范围为适宜,低于此值则为缺乏。
什么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依据年龄、生活史、病史、症状、体征、X线及血生化等综合资料分为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早期出现夜惊、多汗、烦躁、哭闹、枕秃症状。激期:多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枕秃,哭闹症状。出现骨骼改变如方颅、手(足)镯、肋串珠、鸡胸、O型腿、X型腿。恢复期:初期或活动期经晒太阳或维生素D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恢复。后遗症期: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在进展,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预防小贴士
胎儿期的预防:1.孕妇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2.孕妇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D、钙、磷、蛋白质的食物;3.妊娠期患有低钙血症、骨软化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4.妊娠后三个月补充维生素D-0U/L,同时服用钙剂。
0-18岁儿童预防:1.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平均户外活动1-2小时/d;2.婴儿出生应及早补充维生素D-U/d。
高危人群的预防: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0U/d,连用3个月后改为-U/d。
治疗有方法
1.合理饮食,坚持经常晒太阳(避免阳光直射);2.活动期口服维生素D-0U/d,连服1个月后,改为-U/d,医院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和维生素D的水平。同时补充适量的钙剂,对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是有益的。院训:严谨、求实、奉献、创新。宗旨:科技兴院、服务立院、质量为本、患者至上。在看点一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