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一台全麻手术,我和护士小李一起送患者回病房。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手术麻醉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手术结束时,患者虽然全麻苏醒了,但距离完全恢复尚需要一定时间。这是因为,麻醉药物的代谢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各个器官功能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尤其在麻醉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更是呼吸抑制、循环波动高发的时段。因此在电梯里,我紧盯着监护上的数据。
按照平时,护士在旁边也会帮着我们麻醉医生呼叫患者。在电梯内,患者一旦睡着,发生风险的概率会成倍增加,也不容易被发现。然而,小李全程似乎都不在状态:不仅没有呼叫患者,眼睛也睁不开的样子。看那情况,似乎随时都会睡着一样。
我心里想:这怎么能行?这个关键时刻,不仅患者有风险,过劳也容易导致她出现危险。因此,我叫了一下她的名字。听到我叫她名字,小李似乎猛的一醒。眼神怔怔地看着我说:有事吗?
不用问了,按照我的经验:只要问这句话的,多半都不在状态。看着她黑黑的眼圈,我问道:你没事吧?没休息好吗?
只见,她强撑着精神说:最近,我家孩子睡觉常常惊醒、枕头上全是汗,弄得我也睡不着。我安慰她道:别着急上火,送完患者,赶快去儿科咨询一下吧。她点点头,我们继续送患者了。
送完患者回来,由于后面暂时没有手术,我陪着她一起去的儿科。
“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也不假:虽然都是学医的,但由于出了医学院的大门后,不同学科医生在各自领域的继续学习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不同学科之间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界限。尽管我是经常能接触到各个学科知识的麻醉科医生,但相比较专科医生的研究深度,还是深感不及。
到了儿科医生那里,她向儿科同事介绍了情况:女孩,1岁。多汗、易惊3个月。睡觉时出汗更明显,常常湿透枕巾。稍有声响即惊醒,并哭闹不止,夜间更明显。孩子白天玩耍正常,吃奶好,大小便正常。孩子是35周早产儿,因没有母乳,人工喂养,至今未添加辅食。
听她介绍完,儿科同事大致有了判断。告诉她,别担心,非常有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确定诊断,还需要做一些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知道不是严重疾病,小李稍稍放心了。不过,儿科医生提示她:小儿维生素D缺乏要及早治疗。否则,可引起很多相关疾病。如,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手足痉挛症。除此之外,也可由于免疫力低下易感染。
临走时,儿科医生让医院来看看。
后来,小李孩子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孩子体格检查显示:方颅、颅后枕突以及穿肋珠。实验室检查:正常孩子血清25-0H-D3含量25~nmol/L,而她家孩子几乎0。这说明,这个孩子维生素D缺乏不是一天两天了。
儿科医生提示小李,可以口服一些维生素D;另外,合理搭配膳食是关键。在很多食物中有丰富的维生素D,如海水鱼、鱼油、肝、蛋黄。除此之外,也可以多喝一些VD强化牛奶以及吃一些VD强化谷物。
孩子没事了,手术室又能见到那个性格活泼、做事认真的小李了。
再次,特别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小儿以及生长期儿童极易发生维生素和钙缺乏,要积极补充。而最重要的补充,就是合理膳食。
推荐阅读:
《全身麻醉期间过敏性休克带来的挑战》《围麻醉期全身麻醉突发过敏性休克的危害》《面对苏醒期躁动,如何从容应对?》《围麻醉期突发局部麻醉药急性中毒》《围麻醉期应用丙泊酚突发性幻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