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大全之病毒病篇


怎么判断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150623/4643241.html

1、鸭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任何一型引起的一种感染综合征。雏鸭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传播方式:一是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二是包括气溶胶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的间接接触。感染鸭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被病毒污染的任何物品都易传播疾病,如鸟类和哺乳动物、饲料、水、设备、物资、笼具、衣物、运输车辆、昆虫等。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以冬、春两季多发。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气候干燥、湿度过低、通风不良或通风量过大、寒流、大风、雾霾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高致病性禽流感:多由H5N1流感病毒引起。病鸭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发病稍慢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排绿色或白色稀便。出现头颈扭曲、瘫痪等神经症状,头部、腿部皮肤出血。蛋鸭产蛋率下降。

低致病性禽流感:多由H9N2流感病毒引起。病鸭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精神沉郁,缩颈,嗜睡,眼呈半闭状态。采食量急剧下降,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眼肿胀流泪,初期流浆液性带泡沫的眼泪,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也有的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产蛋鸭感染后,2-3天产蛋量即开始下降,7-14天内可使产蛋率由90%以上降至5%-10%,严重的将会停止产蛋,同时软壳蛋、无壳蛋、砂壳蛋增多,持续1~5周后产蛋率逐步回升,但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一般经1.5~2个月逐渐恢复到下降前产蛋水平的70%~90%。种鸭感染后,受精率下降20%-40%,并致10%~20%鸭胚于后期死亡,出壳舌的弱雏鸭增多,雏鸭在1周内死亡率较高。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鸭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出血,心肌有黄白色条纹状坏死。喉头、气管出血,肺脏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泄殖腔充血。肝、脾、肾肿大,胰腺出血、水肿。胸部,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点。蛋鸭卵泡嗅出血、变形,严重时破裂,形成卵黄性爱膜炎。输卵管黏膜水肿、充血,内有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物质。

鉴别诊断:鸭流感的发病症状及剖检变化与鸭副黏病毒病及坦布苏病毒病相似。鸭副黏病毒病在肠黏膜有局灶性出血或溃疡,而鸭禽流感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坦布苏病毒病没有皮肤出血现象,但卵泡膜出血较为严重。

治疗方案:瘟毒快克饮水拌料,配合五苓散保肝护肾

预防管理: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机体的抵抗力。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注意温度变化,防止冷应激,避免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注意通风,避免通风量过大。

第二,加强消毒。鸭舍周围可用4%火碱液喷洒消毒,每隔2-3天消毒1次;带鸭喷雾消毒可用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及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酸钠),每天1次。

第三,做好粪便的处理口生产区的粪便、污物等堆积发酵,不允许旷野处理。

第四,鸭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目前使用的禽流感疫苗主要为H9N2和H5Nl灭活疫苗。疫苗接种后应加强对HI抗体水平的检测,生产中—般要求HI抗体水平达8.0log2以上。

种鸭,商品蛋鸭首免在15-20日龄,每只注射0.3毫升;二免在45-50日龄,每只接种0.5毫升;开产前2-3周,每只接种0.6-0.7毫升;开产后每隔2-3个月接种1次。

肉鸭在7-8日龄时颈部皮下注射0.3毫升。

2、鸭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各日龄、品种的鸭均易感染。以往人们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感染水禽,即使感染也不发病。但近年来,副黏病毒的致病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对鸭、鹅等水禽也有极强的致病性。

流行病学:本病对番鸭、半番鸭、麻鸭、肉鸭均有致死性。肉鸭发病在8-30日龄,日龄越小,发病越严重。中大鸭病情相对较轻或成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发。病鸭的胴体、内脏、排泄物或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环境等是主要的传染源,种蛋和孵化室也是传染源。从疫区引进带毒鸭常是发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症状:

病鸭食欲减少,饮水增加,缩颈闭眼,两腿无力,常蹲伏鸭舍角落。初期排白色稀便,中期红色,后期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口中有黏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一过性的转圈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种鸭感染后产蛋性能下降,软壳蛋、无壳蛋增多。该病也可通过种蛋传播,引起胚胎死亡,孵出的弱雏鸭增多,会出现扭头、转圈、头颈后仰等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

鸭口腔黏液较多,喉头、气管出血,肺脏出血。肝脏肿大,脾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腺胃出血,肠黏膜脱落,有局灶性出血、坏死,胰腺有出血点或白色坏死点。产蛋鸭卵泡变形、出血,严重时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等。

鉴别诊断:本病易与鸭瘟相混淆,但鸭瘟在食管黏膜有出血,黄白色的坏死、溃疡,副黏病毒病没有该病变。

综合防治:

第一,科学选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及饲养管理制度。

第二,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对易感鸭实施免疫。

种鸭免疫:产蛋前2周,皮下或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5~0.6毫升/羽。1周产生抗体,维持6个月左右,高峰在1.5—2个月。在免疫期内,所产种蛋孵化的生鸭在2~3周内因具有母源抗体,可以抵抗强毒的感染。

雏鸭免疫:7日龄时皮下或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0.3~0.5毫升/羽,首免2个月后应实施第二次免疫。

治疗发病后,瘟毒快克饮水拌料,硫酸新霉素控制拉稀,康复后可用新城疫IV系疫苗,以3~4倍量饮水紧急免疫。

3、鸭瘟: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一旦感染鸭瘟,往往引起大批死亡,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年龄、性羽的鸭均可被感染,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最高,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发病、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雏鸭发病较少。鸭瘟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盒不久的带毒鸭。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含有大量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水域等外界环境进行传播。某些野生水禽和飞鸟也可能感染或携带病毒,因而有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也可以感染。鸭瘟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最为严重。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病初鸭的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两翅下垂,排绿色或灰白色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两脚麻痹,走动困难,静卧地上不愿走动,不愿下水。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特征性症状,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沾湿,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而不能张开。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时,有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胀,俗称为“大头瘟”。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分泌物,呼吸困难,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

剖检变化:

心脏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出血。舌黏膜出血、溃疡,口腔黏膜出血,食管黏膜出血,时间稍长的食管黏膜表面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管黏膜留有溃疡瘢痕。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腺胃与食管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出血。肠道有环状出血,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泄殖腔黏膜出血,时间稍长的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牢固,不易剥离。头颈肿胀的病鸭,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胸腺出血。胰脏有散在细小出血点或灰色坏死灶,肺脏出血。

肝脏肿大,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出血点、黄白色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围有环状出血带,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胆囊肿大.充满黏稠的胆汁,黏膜见有充血或散在的浅小溃疡。脾脏肿大,呈暗褐色。脑膜有时呈轻度充血。产蛋鸭卵泡充血、出血、变形,有时卵袍破裂,引起腹膜炎。

鉴别诊断:

鸭瘟在有些方面同鸭巴氏杆菌病很相似,应注意鉴别诊断。鸭巴氏杆菌病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除鸭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无神经症状和头颈肿胀等现象。食管黏膜无出血和假膜等病变。用病鸭或病死鸭的心血或旰脏抹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巴氏杆菌病用抗生素治疗有效,而鸭疽无效。

综合防治:

鸭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本病依赖于平时的预防。

第一,不从疫区引进种鸭、鸭苗或种蛋-必须从外地购进种鸭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隔离饲养一定时期,才能并群。

第二,不到疫区放牧,放牧苗应当先了解当地的疫情,如果上游有病鸭,则不应在下游放牧。

第三,定期注射疫苗,目前国内使用的鸭胚弱毒疫苗安全有效。对于肉鸭,在7日龄左右进行首免,0.5头份/只肌注;20日龄左右二免,l头份/只肌注。种鸭和蛋鸭,干7日龄左右进行首免,0.5头份/只肌注;20日龄左右二免,l头份/只肌注;开产前10~15天,2头份/只肌注;以后每隔3~4个月再免疫1次,在产蛋高峰期应避免进行预防接种。

第四,一旦发生鸭瘟,必须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毁尸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紧急预防接种必须及早进行。当发现鸭瘟,立即用随弱毒苗进行注射,一般在接种后l周内死亡率显著降低,随后停止发病和死亡。注射时应做到—针一鸭,以免在注射过程中传播病毒。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aah.com/jbby/89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