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维生素缺乏的表现


营养素不仅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也具有维持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及保障健康的作用。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水和膳食纤维等。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维生素不是直接作为能量来源,但它们作为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辅酶,是组织发挥功能和生长所必需的。作为必需的营养物质,必须由外源性摄入。由于营养素供应、摄入过量或不足(包括医源性),机体对营养素吸收和利用不良,体内合成减少,代谢障碍,排泄增加,或当机体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乏等,可使机体发生疾病,产生相应的皮肤黏膜病变,称营养障碍性皮肤病,本文主要介绍维生素营养障得引起的相关皮肤病。

一、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是指具有全反式视黄醇生物活性的一组视黄醇类物质,视黄醇可以被可逆性地氧化为视黄醇,它具备视黄醇的全部生物活性,11-顺式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原料视紫质。视黄醇进一步氧化成视黄酸,维生素A以视黄醇酯形式存在。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尤其以动物肝脏、蛋黄、奶油和鱼肝油中含量最高。

维生素A缺乏症又称蟾皮病,是一种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和四肢伸侧毛囊角化型丘疹,初起皮肤较干燥,以后粗糙脱屑,色素加深,逐渐形成大小不ー的毛囊角化性丘疹,丘疹坚实而干燥,色暗红或暗棕色,圆锥形或半球形,中央有棘状角质栓,触之坚硬,去除角质栓后留坑状凹陷,无炎症和自觉症状,周边可有轻度色素沉着。丘疹密集时状如蟾皮,故称蟾皮病。丘疹主要位于大腿前外侧和上臂后外侧,尤其是肘、膝,并可扩展至上下肢伸侧、肩、腹、背和臀部,最后累及面部和项部,而胸、腋、会阴、肛门、生殖器和手足则很少累及。面部可见许多大粉刺,但皮肤干燥不同于痤疮。毛发干燥,无光泽,易脱落,可呈弥漫性稀疏。甲板变薄、脆、透明,呈蛋壳状甲,甲表面有纵横沟纹或点状陷。随着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更显干燥,伴细鳞屑,自觉可有痒感。暗适应减退和夜盲症常见,是本病最早症状之一,泪腺分泌停止,上皮细胞脱落阻塞泪腺排泄管,产生干眼病,角膜感觉减退,球结膜失去正常弹性,眼球左右转动时可引起结膜的叠褶,形成与角膜同心圆的皱纹,结膜常有棕色的色素沉着,在角膜外侧结膜上因脂肪物质和碎片堆积,出现大小不ー、境界清楚、起皱、肥电泡沫样或蜡状白,即毕脱斑(Biot'sspots),呈圆形或三角形,尖端向角膜,甚为特殊。

二、维生素B1缺乏症

维生素B1缺乏症又称脚气病(briber),是以厌食、软弱、便闭、对称性进行性多神经炎、心肌功能不全伴水肿和肌肉无力为特征的人群所患的疾病。维生素B1又叫硫胺素及抗神经炎素,粗粮、豆类、花生和酵母内富含维生素B1。

人体内储存不多,需每日补充,推荐摄入量为:19-50岁成人按劳动力轻、中、重分别为1.3mg/d、15mg/d及1.8mg/d。引起维生素B1缺乏的原因是供给不足;饮食不当,如进食精磨白米;淘米和烹煮方法不正确,如过度搓洗、用压力锅或在碱性溶液中烧煮,易致维生素B1丢失或破坏;需要量或消耗量增加,如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高温环境下工作及重体力劳动者、神经精神高度紧张者;引起代谢增高的疾病,如发热、传染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输注葡萄糖的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随尿排泄的维生素B1增加;慢性酒精中毒;生食含硫胺素酶的淡水鱼和贝甲类鱼,此酶能分解维生素B1,以及叶酸缺乏致小肠吸收硫胺素缺陷。

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因年龄和受累系统不同而异。有以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四肢肌肉酸痛无力为突出表现的干型(麻痹型或神经型)脚气病,此型可累及脑神经,下肢皮肤有时出现淡红斑。暴发型脚气病有心脏(以右心为主扩大心动过速、心脏杂音等循环系统症状,同时件有神经和喉返神经瘫痪,可死于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以水肿,有时心包、胸腔、腹腔积液为显著症状者为湿型脚气病,水肿常始于小腿,逐渐波及全身,消退时出现多尿,有发展至循环衰竭而死亡的危险,如果两型同时存在称混合型。脑型脚气病综合征(Wernicke脑病)是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维生素B1严重缺乏的表现,有记忆力丧失、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精神错乱,常死于心力衰竭。婴儿脚气病常发生于2岁以内儿童,临床有冲心型脚气病,表现为脉速而不规律、心音微弱、发绀、抽搐、出冷汗、口唇苍白、皮肤有花纹。脑型脚气病患儿出现嗜睡和昏迷。其他可有发热和胃肠道症状。

三、核黄素缺乏症

核黄素缺乏症是机体因核黄素缺少而发生阴囊炎、舌炎、唇炎和口角炎的综合病症。核黄素即维生素B2,19~70岁男性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4mg,女性为每天1.2mg,机体储存量有限,多余部分随尿排出,肠道细菌虽能合成核黄素,但量少。核黄素存在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中,如奶类、蛋、谷类根茎类蔬菜和水果等。造成核黄素缺乏的原因有供应量不足,如吃精白米,不吃米汤和菜汤,婴儿断奶后未给奶制品,饮食习惯改变;烹调不当,如淘米搓洗过多,菜先切后冲洗、浸泡或曝晒于空气中过久,加碱煮沸均可使核黄素丢失和破坏;需要量增加,如剧烈运动;胃肠道吸收障碍;热应激和长期卧床增加核黄素排泄;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治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丙咪嗪和阿米替林,肿瘤化疗药如多柔比星,抗疟疾药阿的平等可抑制核黄素转化为其活性酶衍生物生物;酗酒者,因酒精干扰核黄素消化和吸收;偶见于新生儿胆红素血症光疗后及急性硼酸中毒等。

典型的临床损害有阴囊炎、舌炎,而唇炎和口角炎不具特异性,其他还有皮肤和眼的病变。阴囊炎早期为阴囊前面鲜红微发亮的片状红斑,以后上覆有灰褐色鳞屑或薄痂或为针头大至豆大扁平丘疹,可呈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少量散在或密集成片,边界清楚,四周散在少量丘疹,丘疹上有黏着较紧、发亮的银白色鳞屑,或有棕褐色薄痂;亦有呈弥漫性浸润肥厚,褶皱加深,上有渗液、皲裂、化脓、结痂而类似湿疹,所有皮损不累及阴囊中缝处。自觉有痒或疼痛感。皮损可波及阴茎、包皮、冠状沟、头和尿道口,在腹股沟、大腿内上和耻骨部位可见散在或成群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或小脓疱。女性外生殖器炎较男性轻,亦有会阴痒、阴唇炎和白带过多等表现。

舌炎是常见的症状,早期舌面呈鲜红色,蕈状乳头呈针头大红色点状,轮廓乳头呈黄豆大肥厚性丘疹,舌中部中央或边缘见边界明显的红斑。重者舌明显肿胀,全舌青紫,日久舌萎缩变平,乳头消失,间有舌面剥蚀、脱落或伴裂隙,有疼痛和烧灼感。

口角炎(传染性口角炎)表现为口角呈乳白色浸渍糜烂及线状裂隙,可有角化现象,上有针头大脓疱或结痂,亦可合并念珠菌感染,皲裂愈后留有疤。唇炎以下唇多见,病初唇黏膜水肿、干燥、小片脱屑、色素沉着,亦可为红斑、糜烂、化脓、皲裂、出血和结痂,严重时唇黏膜可有萎缩。舌炎、口角炎、唇炎可使张口困难,影响进食,对刺激食物敏感,觉疼痛和灼热感,若咽、喉和腭有炎症,可致声嘶、咽痛和吞咽困难。

四、维生素B6缺乏症

维生素B6又称吡哆醇,实际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及其磷酸盐(磷酸吡哆醇、磷酸吡哆醛及磷酸吡胺)等行生物、其缺乏可引起皮肤和神经精神方面的病变。

食物中含有维生素B6,良好的来源为全谷类食物(糙米、全小麦)、绿叶蔬菜、黄豆、蘑菇、蒜头。多数学者认为、成年男性适宜摄入量为1.20mg/d,女性为1.10mg/d。50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每天增加0.3-0.4mg。造成维生素B6缺乏的原因有:进食量不足、此类患者常伴有其他维生素缺乏;需要量增加如甲亢、婴儿、孕妇、受电离辐射和在高温环境下生活工作者;其他有尿毒症、肝病、慢性酒精中毒,使用一些增加吡哆醇排泄和降低辅酶活性的药物,如异烟肼、肼苯哒、苯乙肼、环丝氨酸、青霉胺等;长期服用避孕药抗代谢药和脱氧吡哆醇,干扰吡哆醇代谢药等。

皮肤表现脂溢,位于眼险、鼻侧、口周、面、前额、耳后、颈、肩、阴囊和会阴,皮肤擦烂见于女性乳房和两性身体较湿部位,其他有口角炎,唇干裂,舌乳头肥大或萎缩性舌炎,口腔炎,结膜炎,鼻两侧脂溢性皮炎,颈项、前臂和膝部有癞皮病样的色素沉着,前额痤疮样皮疹等。全身症状有虚弱、贫血、厌食、恶心、呕吐及体重下降。神经系统有易激惹,无表情,嗜睡,神经质,失眠,忧郁,步履困难,感觉过敏,上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发生感觉型周围神经病变,继之发生运动功能欠佳,腱反射减退。婴儿可出现抽搐。

五、维生素C缺乏症

坏血病即维生素C缺乏病,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营养缺乏症,呈现以毛囊角化过度、牙龈炎和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年,由Albert等分离出并命名为己糖醛酸。年,重新命名为抗坏血酸,它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靠外源供给,推荐的膳食供给量男性为90mg/d,女性为75mg/d。引起维生素C缺乏的原因有供应缺乏,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偏食,酗酒和限制饮食者。维生素C性质不稳定,在储存和烹调时易遭破坏。单纯喂以含维生素C量低的牛奶的婴儿。妊娠、发热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早产儿、吸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苯磺唑酮、吲哚美辛、保泰松、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等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妊娠早期每天摄入mg以上维生素C,出生的患儿患坏血病,则主要是大剂量摄入维生素C出现的依赖症。维生素C对其他酶系统有保护、调节

促进催化和促进生物过程的作用,作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保护其他氧化剂,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能提高机体对铁的吸收;它与铁、铜三者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血红蛋自合成;能将叶酸转变为活性型。

维生素C缺乏症起病缓慢,一般在缺乏数周后起病,早期有倦息肉疼痛不适,食欲缺乏,烦躁和精神抑郁;精神症状斯底里,终日怀疑自己有病。皮肤的早期变化为毛囊口扩大和角化,角栓形成,角栓下毛囊内有卷曲毛发,呈鹅颈样,称螺旋发corkscrewhairs)皮肤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皮损开始位于上臂外侧,逐渐向背、臀、股、腓、胫处扩展并出现瘀点和瘀斑,开始在毛囊周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变红,继之出血,尤其是小腿。受压和撞击处易发生片状或带状点和瘀斑,久后留有色素。少数严重病例出现血疱,破裂后形成溃疡,甚者有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和滑膜下血和血肿,呈肿痛性结节,肢体活动受限。婴儿坏血病早期症状之一是四肢疼痛而引起仰蛙形体位,小儿骨膜下出血可呈假状。其他可有鼻出血、眼睛出血、血便、血尿和月经过多,偶有内、心包和胸腹腔出血。牙龈炎表现为齿龈红肿,海绵状,齿龈乳头处最显著。

进食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对早产、人工喂养的婴儿以及患者应补充维生素C,轻症成人口服维生素C0、1g每天3次;重症者,口服有困难或吸收不良者可内注射或静脉给药。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严重贫血者给予叶酸、铁剂或输血,四肢肿痛剧烈者应减少移动和轻,以防止骨折和脱位。

六、叶酸缺乏症

叶酸是一组同类化合物的通用名称,属水溶性维生素。引起叶酸缺乏的原因是一些儿童有一种少见的对叶酸吸收的先天性缺陷;或供给量不足;纳差;亚热带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儿和青年需要量增加,各种原因的贫血、恶性瘤、寄生虫感染、无菌性脓肿等增加叶酸的消耗;剥脱性皮炎时有大量脱屑,叶酸丢失增加;慢性酗酒者影响叶酸的吸收、分解代谢和排泄增加;一些药物影响叶酸的吸收和代谢,如抗惊厥药苯妥英和苯巴比妥干扰叶酸的利用,柳氮磺胺吡啶抑制叶酸的吸收和代谢,二甲双胍可致叶酸缺乏,服用叶酸拮抗药甲氨蝶呤、甲氧苄啶、三甲曲沙和氨苯喋啶可产生类似叶酸严重缺乏。叶酸长期严重缺乏可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孕妇缺乏叶酸,可出现早产、流产、低体重婴儿、先兆子痫、胎盘梗死、胎盘早剥离,婴儿有神经管畸形(脊柱裂和无脑胎),还有唇裂、腭裂、肢体和心脏缺陷,增加唐氏综合征和肿瘤发生率,有智力退化和精神症状。面部、躯干、四肢伸侧有鳞屑性丘疹和斑块,可见脂溢性皮炎样改变,暴露部位皮肤和掌跖处见灰褐色色素沉着,并有唇炎,舌炎,舌充血,上有溃疡,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相继发生萎缩和消失,舌面淡红而平滑,自觉疼痛,亦可有口炎性腹泻,损害可累及女性阴道。

母亲在怀孕前后28天内补充叶酸,可预防神经管形及其他先天异常。一确诊,应纠正病因,进食含叶酸量高的食物补充叶酸,如同时存在维生素B12缺乏,也应同时补充,否则单纯补充叶酸会促进和加重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损害。甲四氢叶酸钙不仅能迅速改善细胞贫血,和维生素B12合用可治疗恶性贫血,亦可作为大剂量使用甲氨喋呤时的“救援剂”,以消除甲氨喋呤对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

门诊8楼皮肤性病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rtaah.com/jbsl/10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